2020年07月15日12:1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記者田曉航)7月16日進入“三伏”中的“頭伏”,全國多地即將開啟“蒸烤”模式。今年的三伏長達40天,人們更易遭遇“苦夏”的折磨,怎么吃才健康?中醫專家認為,三伏天氣候炎熱,飲食應以“消暑去火”為原則。
“夏令三伏,陽氣旺盛。”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科普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溫長路說,中醫養生講究“冬養三九,夏養三伏”,夏季尤其是三伏天容易耗氣傷津,食欲不振,因此,要在防暑降溫的同時注重養生保健,尤其要注意合理飲食。
他說,薏米赤小豆粥、綠豆百合粥、荷葉綠豆粥、冬瓜蓮子粥、冬瓜芡實湯等都是補氣清暑、調理脾胃的不錯選擇。而粥中加入山藥、茯苓、淡竹葉等藥材,祛濕效果更好,此類藥粥對老人、兒童以及脾胃功能虛弱者最為適宜。
同時,三伏天里可多吃苦瓜、西紅柿等具有去火作用的新鮮蔬菜,適量食用水果,慎食辛辣刺激和油膩食物。飲品可選擇能夠消暑的綠豆湯、利于清熱的金銀花茶等。少食冷飲莫貪涼,因為寒涼的食物容易損傷脾胃,貪涼飲冷也會影響胃口。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僅傷心氣,還會導致心陰虛,使人體更容易受到暑熱邪氣的侵犯。因此,溫長路提醒,三伏天里人們要注重護心養心,尤其是本身患有心臟病的患者。太子參、麥門冬、紅棗、紅豆、鮮桃等食物有養心氣、助心陽、滋心陰、助睡眠的功效,可適當食用。
支招:夏秋之交需注意防寒,注意室內通風,多吃新鮮蔬果,保證足夠的睡眠休息。天氣干燥,可吃一些清爽潤肺的食物;要注意平衡飲食,注意蔬菜和肉類的合理搭配;少吃生冷的瓜果和油膩的食物。
身穿防護服,鏖戰三伏天,南京一名參與防疫的年輕輔警抱冰降溫的照片刷屏了。正因有揮汗如雨的奮戰,才有千家萬戶的安康;有負重前行的身影,才有歲月靜好的生活。為“抱冰男孩”點贊,向酷暑中的防疫人員致敬,你們有一顆火熱的心!
?7月20日,高溫繼續覆蓋新疆、天津、福建等部分地區,氣溫最高地方可達39℃。而在廣東,廣東省高溫預警信號持續生效時間最長地方已有一個月,相比7月16日全國正式入伏,廣東地區從6月中下旬便已開啟高溫模式。高溫炙烤下,減少出行成為有效的避暑方式之一,網友直呼“三伏就是三十天都臥在家里,少動”。
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今天(16日)正式進入“三伏天”中的“頭伏”,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日子就要來了。“三伏”是按農歷計算,每年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干支紀日法中帶“庚”的日子稱為“庚日”)為“入伏”,立秋后的第二個庚日為“出伏”。
雨還未結束高溫就按耐不住想搞事了……本周四入伏今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本周四),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要到了,而且,今年三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一年有“三伏”, 三伏天進中伏,“中伏”地面吸收的熱量多于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
當晚風輕輕拂去夏天的燥熱,當梧桐葉悄然變了顏色,裊裊涼風,吹來了颯爽的秋天。“處”,是“去”的意思,“處暑”,暑氣至此而止,夏天的熱烈正式落幕,秋日的美景鋪陳開來,“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
經歷過臺風“利馬奇”后前一段,鄭州的氣溫就是兩個字:舒!適!晚上不開空調也睡得超香胃口都變好了可誰能料到接下來“炎”值爆
今天夜里,濟源、焦作、三門峽三地區和安陽、鶴壁、新鄉、洛陽四地區西部多云間陰天,有分散性陣雨、雷陣雨;其它地區晴天間多云。20日,西部、北部多云轉陰天,部分地區有陣雨、雷陣雨;其它地區晴天轉多云。
咳咳咳,最近幾天,身邊好多人咳個不停,原因多半是入秋猛然天涼,還不太適應。周一,多云,33℃~24℃;周二,多云轉陰,33℃~25℃;周三,小雨轉多云,32℃~25℃;周四,多云,32℃~25℃;周五,多云,31℃~22℃;周六,小雨轉多云,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