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3日21:42 來源:新華社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
傳唱半個多世紀的《烏蘇里船歌》,形象描繪了赫哲族的勞動生活場景。
這是6月14日拍攝的黑龍江省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濤 攝)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地處祖國東方,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
新中國成立前,赫哲族僅存300余人。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赫哲族人口逐步恢復,其聚居地逐漸形成“三鄉五村”新格局。
打魚,是赫哲族沿襲幾千年的謀生手段。但由于過度捕撈,捕魚量下降,赫哲族生活難以為繼。
國家撥給拖拉機,派來技術員,興修水利,幫他們開荒種地,洗腳上岸,百姓收入顯著增長。昔日雜草叢生的荒島在汗水的澆灌下變為良田,勤勞的赫哲族追逐著致富夢。
這是6月19日拍攝的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郊區敖其鎮赫哲村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濤 攝)
從最初的地窨子、馬架子,到泥草房、磚瓦房,再到二層樓、花園式洋房,政府持續投資建設,讓赫哲族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如今,一棟棟白墻藍瓦的新居透著田園風情,旅游已經成為重要支柱產業。白天,賞江景、捕江魚、灘地野炊;傍晚,伴晚霞、點篝火、隨歡快的樂曲一同載歌載舞。
伊瑪堪是赫哲族古老的說唱藝術,由于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伊瑪堪一度面臨傳承危機。赫哲族的全面小康,怎能少了傳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守護民族之音,守護民族文化,越來越多人加入其中。
在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吳寶臣教孩子演唱伊瑪堪(6月13日攝)。新華社發(張濤 攝)
從漁獵到農耕,再到發展文化旅游等多業并舉,赫哲族正在全面小康路上跨步前進。
“赫哲族的變遷,是56個民族跨步前進的縮影。”全國人大代表、“80后”赫哲族青年劉蕾說,赫哲族正和全國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共同奔向美好生活。
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考察調研大同市云岡石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據杭州市相關負責人透露,2002年西湖免費開放后,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三次向杭州西湖管理部門提出建議。
五千年華夏文明璀璨獨特,她孕育了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2020年6月13日,時逢我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讓我們跟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共同感受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在他心中的分量。
一大早,劉蕾把6歲的兒子送到母親家,趕到辦公室,扎進調研材料堆里奮筆疾書。劉蕾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同江鎮中心校教師,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12年來先后提出60余份議案建議。
一大早,劉蕾把6歲的兒子送到母親家,趕到辦公室,扎進調研材料堆里奮筆疾書。劉蕾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同江鎮中心校教師,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12年來先后提出60余份議案建議。
一大早,劉蕾把6歲的兒子送到母親家,趕到辦公室,扎進調研材料堆里奮筆疾書。劉蕾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同江鎮中心校教師,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12年來先后提出60余份議案建議。
原標題:日子過得像蜜一樣甜——回訪黑龍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尤桂蘭家 “那天飄著小雨,總書記擎著傘進了咱赫哲小院。” 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并到村民尤桂蘭家中看望。
張楷欣 攝 為了挽救伊瑪堪,八岔村建成了一所傳習所,供村民傳承學習伊瑪堪及赫哲族語言文化。每一個來到八岔村的游客,都能夠深度體驗赫哲文化:學做魚皮畫、學唱“伊瑪堪”、圍著篝火跳舞燒烤,體驗“住在赫哲家”的幸福生活。
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題:讓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少數民族和民族工作紀實 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的關心和厚望,使少數民族群眾受到巨大鼓舞,積聚起磅礴的力量,共同譜寫著我國民族事業新篇章。
在內蒙古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的關心和厚望,使少數民族群眾受到巨大鼓舞,積聚起磅礴的力量,共同譜寫著我國民族事業新篇章。
【解說】畫面中這位老人名叫吳桂鳳,她正在表演赫哲族古老的說唱藝術伊瑪堪。近日,記者來到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聽老人講述神秘的赫哲族文化,感受伊瑪堪的神奇魅力。【解說】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了解赫哲文化,學習赫哲語和伊瑪堪,吳桂鳳老人對此感到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