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邊疆黨旗紅】赫哲人扎根祖國邊疆 念念不忘是傳承

2019年09月28日2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5034

  中新網同江9月23日電 (張楷欣 盧婕)“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這首耳熟能詳的《烏蘇里船歌》,傳唱的是中國東北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赫哲族的幸福時光。

  赫哲族,世代沿著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江畔居住。新中國成立70年來,赫哲族人用辛勤的勞作,扎根在祖國東北邊陲,固邊興邊。

  身著傳統服飾的赫哲族人打漁場景。受訪者供圖

  “新中國成立前,全族最少的時候只剩下近300人”

  因為近代以來的災害與戰亂,赫哲人曾一度流離失所。“新中國成立前,我們全族最少的時候只剩下近300人。”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村黨支部書記尤明國說。新中國成立以后,赫哲人定居東北三江平原,生活安定,人口逐漸多了起來。

  尤明國介紹,1978年,靠水吃水的八岔村跟上時代的潮流,開始實行“包船到戶”。這實實在在地改善了村民們的生活,“上世紀80年代左右,我們村家家都是‘萬元戶’。”

  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村黨支部書記尤明國。張楷欣 攝

  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八岔村的村民們發現,用來捕魚的漁網網眼越來越密,撒網次數越來越多,但捕回來的魚卻越來越少了。因為沿江生態環境被破壞,魚類資源逐漸枯竭。從“萬元戶”突然減少到年收入只有幾百塊,八岔村民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為此,在時任村支部的帶領下,全村開始了轉產探索,漁民們上岸開墾荒地,搞動物養殖。八岔村從單一靠漁業為生,逐漸形成了開墾土地、運輸業、服務業、漁業等多元經濟結構,積極轉產讓八岔村民的生活逐漸好了起來。

  “那一年,一場大水讓我們清零過去,把小村舊貌換新顏”

  但好景不長,2013年夏天,黑龍江省撫遠、同江等多地遭遇特大洪災。水大到什么程度?“(八岔村)全村198戶都受災,莊稼地全淹了。房屋損毀嚴重,許多土坯房泡水后墻都塌了……”回憶起當時場景,尤明國皺起了眉頭。

  資料圖:2013年遭遇洪災的八岔村。受訪者供圖

  在黨中央的關心和各方力量支持下,八岔村村民在凜冽的寒冬到來之前,住上了安全的安置房,睡上了暖烘烘的土炕。來年開春后,八岔村把老房子全部拆除,蓋起了一棟棟小樓房,全體村民們搬進了明亮寬敞的新屋。

  一場大水讓赫哲族人認識到,過度開墾、破壞自然的發展路子不對。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條適合八岔村發展路子?為此,尤明國走出村子,走到全國多個優秀村落考察,學習各個先進村的發展經驗。在這過程中,尤明國逐漸認識到,八岔村最大的優勢是赫哲文化。

  資料圖:八岔村村民新居。受訪者供圖

  回村后,尤明國召集村干部、黨員們開了個動員會,在保護耕地、不擴大捕撈的基礎上,在村里發展民族游、生態游。說干就干,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村里依托民族文化優勢,借助八岔島自然保護區和三江自然保護區獨特的區位優勢,開發出農村家庭旅館、民族特色美食、特色民俗文化等民俗旅游項目。

  一開始,推行赫哲家庭旅館并不容易,有的村民們不樂意把自家屋子拿出來做家庭旅館。

  為此,黨員尤明芬帶頭,率先在自己家騰出2間房開家庭旅館。通過精心的布置,用富有赫哲族民族氣息的魚皮畫做裝飾,讓游客了解到了赫哲文化。同時,尤明芬在自家院子里種上農作物,游客來了以后,直接在院子里摘了蔬菜就能生火做飯。標間每晚80元的價格,濃厚的鄉村氣息讓游客們連呼“來得值!”

  八岔村家庭旅館。張楷欣 攝

  變化是可喜的,自2016年以來,來八岔村旅游的游客逐漸增多,來了一次還想來第二次的“回頭客”也越來越多。“以前每年只能來300-500名游客,現在一年來八岔村的游客能達到2萬多人。”尤明國說。

  村里干得紅紅火火,老百姓也收到了實實在在的回報。保護好的耕地更豐沃、產糧更多,漁業告別過度捕撈,讓魚苗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打回來的魚更肥美,農家樂、生態游帶來的收入也很可觀。2018年,八岔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1840元。

  “老高興了!”這是八岔村民們最愛說的一句話。

  “我們這一代,要把赫哲文化傳承下去”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赫哲族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赫哲族的語言卻在逐漸消散。

  “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烏蘇里船歌》中的這段小調,來自赫哲族獨有的藝術形式“伊瑪堪”。它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種口耳相授、世代傳承的口頭說唱藝術。由于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伊瑪堪承載了記錄赫哲族生活、祭祀、婚喪等習俗的功能。

  據統計,進入21世紀后,能較全說、唱伊瑪堪片段的僅有不到10人,伊瑪堪正面臨中斷的危險。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將伊瑪堪列入了“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赫哲族婦女表演伊瑪堪,右一為吳桂鳳。張楷欣 攝

  為了挽救伊瑪堪,八岔村建成了一所傳習所,供村民傳承學習伊瑪堪及赫哲族語言文化。在傳習所,身著民族服飾、嗓音嘹亮的吳桂鳳老人再三表示,“要把伊瑪堪傳下去,不能讓傳統文化在咱們這代失傳了。”

  吳桂鳳今年63歲,是市級非遺伊瑪堪傳承人。令她欣慰的是,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伊瑪堪,和吳桂鳳老人學習的學員里,“最大的75(歲),最小的4、5歲。”

  如今,傳習所有固定學員有35名。除了學習赫哲族語言,學習伊瑪堪之外,還有赫哲族傳統魚皮文化展示等項目。

  赫哲族傳統魚皮衣。盧婕 攝

  “魚皮柔共獸皮夸,五色相輝映日華。裁作衣裳為襪線,天留文錦與漁家。”晚清詩人沈兆褆在《吉林紀事詩》中對魚皮衣有著這樣生動描述。

  用魚皮、獸皮做衣物或日常用品,是漁獵民族的一大特征。在上千年演化的過程中,赫哲族把制作魚皮制品的傳統保留了下來,不僅能把魚皮做成衣物與生活用品,同時還能做成精美的手工藝品與優美的畫作。

  隨著八岔村民俗游活動的開展,許多前來游玩的游客對魚皮制品與魚皮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村民王海珠在2016年成立了八岔鄉海珠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赫哲族魚皮工藝品設計制作和魚食品加工銷售等。合作社年均可培訓出手工藝學員120人,年實現銷售營業額80萬元以上,帶動村民參與技術學習,提高收入。

  提到開辦合作社的初衷,王海珠說,一方面當時是想帶動村民致富,另一方面,也是想傳承和發揚赫哲族文化,“我們民族本來人就不多,會做魚皮制品的人也少。如果你再不去做,那這個文化就會失傳了。”

  吳桂鳳和王海珠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傳承”這個詞。對于每一個赫哲文化傳承人來說,都希望赫哲族燦爛的文化能夠代代相傳,如同朗朗上口的赫哲小調“啊朗赫拉赫呢哪雷呀……”一樣唱響祖國大地。

  赫哲族傳統魚皮畫。張楷欣 攝

  “赫哲人走上幸福路”

  如今,赫哲族共有人口5354人,八岔村生活著198戶502人,全村沒有一戶貧困戶;家家戶戶也都已經住上了國家給蓋的新房,窗明幾凈、整潔衛生;八岔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優美、生態宜人;漁業、種植業、養殖業物產豐饒;特色民俗、文化游欣欣向榮……八岔村的成長歷程,也是赫哲人“與水共生”的縮影。

  赫哲族家庭旅館營業得熱火朝天,接待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伊瑪堪傳習所”已成為著名景點,2016年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6萬余人。光臨魚皮工藝品合作社的人,不僅有游客,還有許多對赫哲族魚皮文化感興趣的大學生。

  每一個來到八岔村的游客,都能夠深度體驗赫哲文化:學做魚皮畫、學唱“伊瑪堪”、圍著篝火跳舞燒烤,體驗“住在赫哲家”的幸福生活。

  對于村里這些年發生的變化,八岔村民們欣喜不已。“自己做得好,才能讓村民跟著你學。”尤明國介紹,全村有30名黨員,身體力行、時刻爭先,給村民們做出了好表率。同時,村黨支部把一批懂技術、懂經營、有能力的村民重點培養成致富能手,也帶動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扎根邊疆的赫哲人,像《烏蘇里船歌》中唱得那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贏得豐收年,走上幸福路。”(完)

文章關鍵詞:伊瑪堪 赫哲族 赫哲人 魚皮衣 傳承人 黨旗 農民專業合作社 祖國大地 烏蘇里船歌 萬元戶 責編:王江龍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從地窨子、馬架子到花園式洋房

    在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吳寶臣教孩子演唱伊瑪堪(6月13日攝)。新華社發(張濤 攝)  從漁獵到農耕,再到發展文化旅游等多業并舉,赫哲族正在全面小康路上跨步前進。

  • 端午節,聽習近平講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考察調研大同市云岡石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據杭州市相關負責人透露,2002年西湖免費開放后,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三次向杭州西湖管理部門提出建議。

  • 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這件事在習近平心中有多重?

    五千年華夏文明璀璨獨特,她孕育了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2020年6月13日,時逢我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讓我們跟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共同感受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在他心中的分量。

  • 劉蕾代表——專題調研 不負信任

    一大早,劉蕾把6歲的兒子送到母親家,趕到辦公室,扎進調研材料堆里奮筆疾書。劉蕾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同江鎮中心校教師,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12年來先后提出60余份議案建議。

  • 【代表委員履職故事】劉蕾代表——專題調研 不負信任

    一大早,劉蕾把6歲的兒子送到母親家,趕到辦公室,扎進調研材料堆里奮筆疾書。劉蕾是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同江鎮中心校教師,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12年來先后提出60余份議案建議。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