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2日12:57 來源:浙江在線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遼闊九州大地上,他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對歷史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悠悠五千載的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縱使歲月蹉跎,文化也經久不衰,歷久彌新。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博物館的“云游”活動精彩上線,讓“宅”在家中的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擁有“詩和遠方”,活動一經開啟,快速獲得數以千萬計的播放量,足見民眾親近歷史文物、傳承文化經典的熱情。
事實上,近年來傳統文化已經成為新時尚。《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上新了·故宮》等一批電視節目走紅,一夜爆紅的故宮文創口紅賣到斷貨,京東眾籌上線的“非遺·瑜窯明清黃釉瓷”僅僅12小時就突破100%,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的青睞。時下,書法國畫、詩詞歌賦、傳統戲劇等傳統文化日益備受關注,不論是歷史遺跡、文物國寶、非遺傳承還是國學經典,都越來越貼近普通人的生活。
文化和自然遺產歷經歲月更迭,穿越烽火硝煙流傳至今,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中國文聯名譽主席孫家正說:“一旦失去文化記憶,我們便難以找到回家的路。”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現代生活方式的變遷,原有的文化生存土壤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可喜的是,近年來我國在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社會各界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意識逐漸加強,不少歷史遺跡得到及時的搶救和保護,瀕臨消失的非遺樣式得以復原,幾近失傳的手工技藝與民眾見面。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拼多多、美團等網絡平臺聯合舉辦“非遺購物節”,全國各地也在符合防疫要求和規范的前提下,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非遺購物活動,線上線下共同助力非遺傳承人群、項目保護單位和相關企業復工復產。在互聯網和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時代,借助大眾媒介的傳播力量來推動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是一種文化使命和文化責任,更彰顯時代擔當。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檔案,一件文物或者一項傳統技藝甚至可以復活一段已經消失了的歷史,喚起人們對民族、國家和文化的認同。保護好文化和自然遺產,守住了過去的輝煌,豐富了今天的資源,更能讓民眾找到“文化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跨越歷史長河感知民族的根和魂,啟迪未來發展的智慧和能力。
一個民族要實現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保護好我們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文化自信造就的“以國為潮”時代必將到來。
本周有兩條關于文物的新聞備受關注。文物和文化遺產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利用關系一直備受關注。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破壞文物典型案例,揭示了文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23年來,國際竹藤組織為加快全球竹藤資源開發、促進竹藤產區脫貧減困、繁榮竹藤產品貿易、推動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竹藤產業,向世界各地出口種類繁多的竹制產品。許多培訓項目在中國本土開展,其他國家從業人員可以近距離觀摩中國竹藤產業發展,從中獲得啟發。
2019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江蘇省首項自然遺產。2019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江蘇省首項自然遺產。
新華網發(牛書培 攝) 6月13日,河南省滑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暨滑縣非遺購物節上,游客展示自己親手印制的木版年畫《富國裕民》。新華網發(王子瑞 攝) 6月13日,河南省滑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暨滑縣非遺購物節上,民間藝人展示非遺項目“舞獅”。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開啟的兩個文化活動深受關注。另一個是,總臺和法國國家電視集團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北京人:人類最后的秘密》在北京和巴黎舉行“云啟動”儀式。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河南洛陽博物館,一家人在欣賞“河南文物之美”攝影大賽優秀作品展。新華社記者 李文哲 攝
不久前,在山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要切實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必須在行動上高效率,進一步增強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不久前,在山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要切實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必須在行動上高效率,進一步增強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6月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35年來,我國探索建立了自然遺產依托自然保護地管理的機制,加強了自然保護的制度建設和管理水平,實現對世界自然遺產、雙遺產的科學保護和有效監管。
6月13日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全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在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啟動。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江凌出席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