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4日15:3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北京6月13日電(記者李慧)6月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我國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我國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文化多樣,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為加強遺產地保護,我國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確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目前,我國有武陵源、九寨溝、黃龍、三江并流、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南方喀斯特、三清山、中國丹霞、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湖北神農架、青海可可西里、梵凈山、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14項世界自然遺產,有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和武夷山4項雙遺產,總面積達6.8萬平方公里,保護了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跡。
35年來,我國探索建立了自然遺產依托自然保護地管理的機制,加強了自然保護的制度建設和管理水平,實現對世界自然遺產、雙遺產的科學保護和有效監管。同時,通過完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相關法律、制度和規定,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還濕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強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監督管理,加大對遺產地生態保護修復力度,維護遺產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我國在自然遺產資源保護中,堅持生態為民、科學利用,將資源保護與民生發展相結合,通過特許經營、利益共享、生態補償、生活補助等多種方式惠及民眾、改善民生,帶動了地方優化發展。各遺產地通過開展適當的旅游展示活動,拉動了住宿、餐飲、交通、土特產加工、手工藝制作等相關產業發展。2018年,各遺產地為地方帶來直接旅游收入 143.75億元,其中,接待境外游客超過1246.2萬人次,占全國入境游客總人數的9.7%,有效增進了不同國家、民族、信仰的文化認同,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
據介紹,世界遺產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世界遺產公約》,建立《世界遺產名錄》。截至目前,已有193個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121個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869項、自然遺產21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39項。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14日 01版)
10月18日, “絲路華光——敦煌、云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次“絲路華光”展覽共有來自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的近300多件(套)珍貴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在因新冠疫情關閉六個月后,印度著名景點泰姬陵21日重新對游客開放。印度考古局說,泰姬陵每天限5000名游客入內參觀,門票僅在線銷售。受新冠疫情影響,泰姬陵自3月17日開始關閉。
2019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江蘇省首項自然遺產。2019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江蘇省首項自然遺產。
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截至目前,已有193個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121個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869項、自然遺產21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39項。
資料圖: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把中國湖北神農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遺項目由此達到50個。資料圖:當地時間7月2日11時36分,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同意,中國貴州梵凈山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月的第一次國內考察,習近平總書記選擇山西。在西安察看古城墻保護狀況,在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在嘉峪關察看關城并聽取長城保護情況介紹……
5月11日下午,來到山西考察調研的習近平走進大同云岡石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
這是溫暖小城,扶危濟困、守望互助,包容共濟。回歸祖國20年,澳門各項社會福利日益完善,城市建設不斷更新,居民融洽和諧,中西文化交匯,人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日益提升。
12月8日,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2019澳門國際幻彩大巡游”舉行。” 展開新中國70年的綿綿長卷,除了那些至關重要的宏大時刻,我們也珍重這當中每一張普通的面孔。在上一個十年,中國的發展躍步向前;在下一個十年,我們依然能行穩致遠。
光明日報記者 柴如瑾攝/光明圖片 安陽,作為甲骨文故鄉,是熱愛漢字的人們向往的地方。光明圖片 這背后,一代又一代甲骨學者承前啟后,傾力付出,孜孜以求,他們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考釋、保護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