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了 這些珍貴世界遺產你了解多少?

2020年06月13日12: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5034

  中新網客戶端6月13日電(記者 上官云)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國各地會舉行豐富的活動,從不同角度讓大家認識到保護各類珍貴文化、自然遺產的重要性。

  在各類文化、自然遺產中,各項世界遺產無疑備受關注。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居世界第一。

  盤點近五年來中國成功入選“世遺”名錄的一些世界遺產,你都了解嗎?

  土司遺址

  資料圖:航拍視角俯瞰世界遺產——遵義海龍屯。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海龍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2015年,在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土司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土司遺址”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

  三處遺址均是中國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遺存。興建于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的老司城,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權的司治所在地,其作為高等級土司永順宣慰司治所近600年之久。

  海龍屯是貴州播州楊氏土司的軍事防御城堡,擇址于險峻龍巖山巔,以9道關卡及5000余米城墻為主體構筑起堅固的山地軍事防御體系,雄偉的城墻和關口遺存保存至今。

  唐崖土司城是土司職級序列中等級較低的長官司的治所,聚落規模較小。但它與其他兩處高等級土司遺址的組合,展現了土司制度管理層級的完整序列。

  廣西左江花山巖畫

  2016年,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

  圖為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資料圖)。崇宣 攝

  對人們來說,巖畫可能是個比較陌生的概念。花山巖畫密集分布在廣西崇左市境內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200多公里的崖壁上。

  這些巖畫是戰國至東漢時期,生活于此的中國南方壯族先民駱越人所繪制,赭紅色巖畫群場面宏大,以“蹲式人形”為基礎符號,記錄了距今約2000年的祭祀場景,與其依存的山體、河流、臺地共同構成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

  神農架

  也是在2016年,神農架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圖: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把中國湖北神農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遺項目由此達到50個。圖為湖北神農架林區大九湖國家濕地公園迎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中新社記者 皮亞捷 攝

  在很多人心目中,神農架因“神農教民稼穡、嘗百草”的傳說聞名。它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邊陲,有北半球同緯度上的“綠色奇跡”美譽。

  更珍貴的是,這里自然資源及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原真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復制性全球少有。世界遺產委員會也認為,神農架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其生物多樣性彌補了世界遺產名錄中的空白。

  可可西里

  2017年,中國青海省可可西里獲準列入“世遺”名錄。

  資料圖:2013年9月4日下午,4只藏原羚在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的公路旁向路人張望。。中新社記者 胡友軍 攝

  可可西里藏語意為“昆侖雪山之地”,這次申報區總面積共600萬公頃,其中提名核心區面積370萬公頃,外圍緩沖區面積230萬公頃,涵蓋了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境以及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

  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境內棲息著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等珍稀野生物種。據不完全統計,這里共擁有大小湖泊7000余個、古冰川255條。

  鼓浪嶼

  鼓浪嶼入選“世遺”是在2017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會議上,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圖:圖為紅磚古厝是鼓浪嶼一大建筑特色。 王東明 攝

  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地范圍包括鼓浪嶼全島及其近岸水域,總面積316.2公頃;鼓浪嶼緩沖區涵蓋鄰近的大嶼和猴嶼兩座海島,并一直延伸到廈門島海岸線,總面積886公頃。

  鼓浪嶼島并不大,面積約為1.8839平方公里,但卻素有“海上花園”的美稱。因西南海濱礁穴受浪沖擊,聲如擂鼓,“鼓浪”嶼因而得名。這里有眾多的文物保護單位,還被譽為“鋼琴之島”、“音樂之島”。

  貴州梵凈山

  2018年,貴州梵凈山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增至53處。

  資料圖:當地時間7月2日11時36分,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同意,中國貴州梵凈山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文/陳溯 周燕玲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梵凈山位于貴州省銅仁市境內,是武陵山脈主峰,遺產地面積402.75平方公里,緩沖區面積372.39平方公里。梵凈山的“紅云金頂”、“山石云瀑”景象均聞名于世。

  重要的是,梵凈山生態系統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遺、珍稀瀕危和特有物種,擁有4394種植物和2767種動物,是東方落葉林生物區域中物種最豐富的熱點區域之一。

  這里還是黔金絲猴和梵凈山冷杉唯一的棲息地和分布地,也是水青岡林在亞洲最重要的保護地,是全球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地區,也是東方落葉林生物區域中苔蘚植物最豐富的地區。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2019年,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項目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圖:丹頂鶴在黃海灘涂展現優美的身姿。孫華金 攝

  這里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節點。

  第一期項目所在的江蘇鹽城黃海濕地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和500多種無脊椎動物,包括415種鳥類。這里為23種具有國際重要性的鳥類提供棲息地。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遷徙候鳥勺嘴鷸、小青腳鷸的存活依賴地,也是中國丹頂鶴的最大越冬地。

  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古城遺址于201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居世界第一。

  資料圖:浙江杭州,航拍良渚古城遺址公園。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距今5300年-4300年的良渚文化,已具備了早期的國家形態。良渚古城遺址規模宏大,是良渚文化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擁有規模龐大的水利系統工程,根據對祭壇遺址的研究,有專家推測,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已經能夠觀測太陽測年。

  此外,良渚古城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石器,代表性玉器“玉琮”上的神徽,經過數倍放大后紋路才清晰可辨。

  實際上,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等4類。其中世界文化遺產專指“有形”的文化遺產,如中國的長城。

  評選“世界遺產”擁有一套詳細、嚴格的標準,《世界遺產公約》還規定了一系列保護義務,如果對世界遺產放任不管致使其遭受破壞的話,也可能會被“摘牌”,即從名錄中撤銷。

  這項舉措,也在某種程度上告訴人們,對珍貴的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絕不能指望“一勞永逸”。中國幅員遼闊,也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各種豐富的文化遺產等數不勝數,不只是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平時,它們也應獲得相應的關注與保護。(完)

文章關鍵詞: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 自然遺產 世界遺產公約 世界遺產大會 小青腳鷸 受威脅程度 潮間帶灘涂 土司城 垂直自然帶 責編:趙惠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我國三大石窟首次在洛陽聯展

    10月18日, “絲路華光——敦煌、云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次“絲路華光”展覽共有來自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的近300多件(套)珍貴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 印度泰姬陵關閉六個月后重新開放

    在因新冠疫情關閉六個月后,印度著名景點泰姬陵21日重新對游客開放。印度考古局說,泰姬陵每天限5000名游客入內參觀,門票僅在線銷售。受新冠疫情影響,泰姬陵自3月17日開始關閉。

  • 黃海濕地成麋鹿休養生息自然棲息地

    2019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江蘇省首項自然遺產。2019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江蘇省首項自然遺產。

  • 我國成為全球世界遺產數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6月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35年來,我國探索建立了自然遺產依托自然保護地管理的機制,加強了自然保護的制度建設和管理水平,實現對世界自然遺產、雙遺產的科學保護和有效監管。

  • 我國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首位

    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截至目前,已有193個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121個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869項、自然遺產21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39項。

  • 第一觀察 | 鑒往知來——總書記考察文化遺產的特殊深意

    5月的第一次國內考察,習近平總書記選擇山西。在西安察看古城墻保護狀況,在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在嘉峪關察看關城并聽取長城保護情況介紹……

  • 習近平山西行丨走進大同云岡石窟

    5月11日下午,來到山西考察調研的習近平走進大同云岡石窟,實地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

  • 小城傳奇多 洋溢喜和樂

    這是溫暖小城,扶危濟困、守望互助,包容共濟。回歸祖國20年,澳門各項社會福利日益完善,城市建設不斷更新,居民融洽和諧,中西文化交匯,人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日益提升。

  • 這一年,很多事,讓你我自豪

    12月8日,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2019澳門國際幻彩大巡游”舉行。”  展開新中國70年的綿綿長卷,除了那些至關重要的宏大時刻,我們也珍重這當中每一張普通的面孔。在上一個十年,中國的發展躍步向前;在下一個十年,我們依然能行穩致遠。

  • 發現一百二十周年的紀念時刻——甲骨文,我們這樣走近你

    光明日報記者 柴如瑾攝/光明圖片  安陽,作為甲骨文故鄉,是熱愛漢字的人們向往的地方。光明圖片  這背后,一代又一代甲骨學者承前啟后,傾力付出,孜孜以求,他們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考釋、保護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