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4日14:55 來源:國資小新
今天,
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的紀念日。
歷史上的今天
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獲得圓滿成功,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響徹寰宇、震動世界!標志著我國正式開啟了太空時代。“中國航天人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的首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任務。”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孫家棟院士興奮地說道。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院士感慨地說,這使中國一舉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第五個把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出生便站到了一個高起點上,衛星總重173公斤,超過了前4個國家發射的第一顆衛星的總重量之和。我國用“長征一號”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軌道上,比美蘇發射衛星的軌道都要高,并且一直到今天還在軌道上飛行。歷史永遠記住了這一天!
50年過去了
還有人認識它嗎?
來聽聽路人對“東方紅一號”的看法吧!
Q1
你知道“東方紅一號”嗎?
80后、90后甚至00后
他們會認識“東方紅一號”嗎?
提到衛星
他們還能想到什么?
除了衛星
他們還知道哪些航天重器?
點擊視頻,看看他們如何作答
▼
Q2
你記得“東方紅一號”嗎?
親身經歷過的人
對“東方紅一號”衛星
有什么印象?
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來說
衛星有什么用?
點擊視頻 “穿越”回50年前看看吧
▼
此次街頭采訪中
大約七成的人
知道“東方紅一號”
超過五成的人
能詳細講出這一歷史事件
還有大約七成的人
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非常關注和了解
“東方紅一號”是
中國人邁向宇宙空間的第一步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
無論我們走得多遠
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我們說的每一個
“我知道” “我記得”
都是對參與研制過
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航天人
乃至全體中國航天人
最大的敬意
50年后的今天,當我們仰望星空時,
還能看到“東方紅一號”的蹤跡,
它依然在太空中遙望著我們,也祝福著祖國。
在中國航天史上,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時刻,它開啟了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新紀元。在其成功的背后,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讓大家重溫中國航天初創期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天字第一號工程”的由來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提出“我們也要造衛星”的宏偉設想。為了推動衛星研制,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發布、審議通過了多項規劃和報告,出臺了多項專門的措施和辦法,形成了保駕護航“東方紅一號”研制的10道“金牌”,使“天字第一號工程”按時圓滿完成。
東方紅一號衛星
1958年8月,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在《二五科學規劃執行情況的檢查報告》中指出:“發射人造衛星,將使尖端科學技術裝備加速前進,開辟新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領域。”在聶榮臻副總理支持下,中國科學院把人造衛星列為1958年第一項重點任務,代號為“581任務”,并成立了以錢學森為組長的領導小組。
1958年11月,黨中央在八屆六中全會期間又專門審議了研制人造衛星的意見和計劃,中央政治局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決定撥2億元專款支持科學院搞衛星。
1965年3月,在我國相繼成功發射第一枚彈道式導彈、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背景下,國防科委召集各部門責任人座談中國發射人造衛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月19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呈送了《關于研制發射人造衛星的方案報告》,提出了擬于1970年至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建議。5月初,周恩來總理主持的中共中央專門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批準了這一報告。
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豎立在發射塔架上
因為這個任務是1月份正式提出建議的,因此代號定為“651”。周總理在會上還強調,只要“651”需要的,全國的人、財、物,不管是哪個地方、哪個單位的,一律放行,全面綠燈。“651”任務的確定也是人們把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任務稱為“天字第一號工程”的由來。
會議的主題是吃肉
上世紀60年代初,正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東方紅一號”研制人員每餐只能吃到一個饅頭,一毛錢的干菜湯,湯里只有幾星油花,70%的科技人員都因營養不良出現了浮腫。可是他們仍不懈地向科學高峰進軍。
1961年春節前夕,周恩來和陳毅、聶榮臻將眾多科學家邀至人民大會堂宴會廳。主賓席上,周恩來的一邊是錢學森,一邊是錢三強。聶榮臻舉杯宣布說:“各位辛苦了,為了感謝大家,總理要我和陳老總請大家來開會,會議主題只有一個,吃肉!”
4張大圓桌上擺滿了一寸見方,燒得油光晶亮香味撲鼻的紅燒肉。周恩來起身為在場的科學家夾肉并說:“吃吧,都要吃,吃好!吃肉補補腦。”
在那個饑餓的年代,毛主席戒了肉,周總理停掉了茶,鄧小平戒了煙……黨中央向科學家們表示關懷和感謝的禮物,卻是一碗碗科學家久違的肉。這在富裕的年代不一定算得上佳肴,但在歷史的那一刻,“周總理請吃肉”“科技工作者特供”成為一種激勵,一種鼓舞,一種動力。
航天科研人員在學習、描圖
為了保證“東方紅一號”等重大科技專項的順利推進,聶榮臻親自向海軍及北京、廣州、濟南等大軍區“化緣”了一批肉、魚、黃豆等副食品。聶榮臻指示:這些食品只能供科技人員食用,其他人員不得享受。這些肉、魚、黃豆因此被冠以“科技肉”“科技魚”和“科技豆”之稱。
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東方紅一號”研制人員的伙食得到了改善。食堂開設了甲、乙兩個售飯窗,其中甲窗前供應肉片炒菜、白米飯、湯,專供科技人員。有時候在這個窗口,每位科學家還能得到一個用羊油煎的小面餅。清燉黃豆被加進了科研人員的菜盤子,雖然只有一湯匙,卻溫暖了科研人員的胃和心。
掉腦袋也要求真務實
“東方紅一號”研制的關鍵階段,正值“文革”時期,各分系統的儀器做出來后,都被認真鑲嵌上一枚毛主席像章,有的像章還很大,導致衛星超重問題嚴重。
另外,每臺儀器都有特定的散熱條件,儀器所涂的顏色不同,結構材料的厚度不同,散熱的情況也不同。儀器上增加毛主席像章,有可能帶來許多想不到的技術問題。但如果肯定地說,在儀器上加個像章就會把儀器弄壞,從技術角度來講還沒有經過論證,也沒有完整的計算和試驗數據。
鑲有毛主席像章的《東方紅》樂音裝置
在當時,“衛星上天、紅旗落地”的錯誤輿論背景下,多說一句話都極有可能招來麻煩。那到底應該怎么辦?
1969年10月下旬的一個晚上,孫家棟作為“東方紅一號”總體技術總負責人和錢學森的助手,與錢學森一同來到人民大會堂江蘇廳向周恩來總理作匯報。本著對航天事業負責的態度,孫家棟鄭重地對周總理說:“從政治感情上來說,大家出于對毛主席的熱愛,在衛星儀器上安裝毛主席像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從技術角度講,一是質量超限,二是衛星上天后會對運行質量產生影響。”這馬上引起了周總理的重視,周總理說:“政治掛帥的目標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是要把政治掛帥庸俗化。搞衛星一定要講科學,要有科學態度。”
周總理的話讓大家安了心,這個棘手的難題終于得到了圓滿解決。
對原有衛星方案進行簡化
1967年12月,國防科委組織召開東方紅一號衛星方案論證協調會,確定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清、看得見”的十二字衛星總體技術方案。作為衛星技術總負責人的孫家棟,為了先用最短的時間實現衛星上天,在解決有無問題的基礎上,再研制帶有探測功能的應用衛星,因而大膽地對原來的衛星方案進行了簡化。
但在確定衛星總體設計指標時,矛盾接踵而來。體積要求、重量要求、功能要求、匹配要求,一個個困難擺在了研制隊伍面前。
東方紅一號衛星使用的是化學電池,從總體出發難以平衡和滿足各分系統初始功率的消耗要求。比如當某些分系統申請到比較大的功率指標后,其部分子系統卻用不完那么大的功率,這些功率消耗不掉,反過來會給整星溫度控制系統帶來不必要的新問題。當時各分系統的設備都已經做出來了,再改動顯然來不及,這個看似不大的問題卻讓很多科學家都頭疼。
科研人員組裝東方紅一號衛星
孫家棟經過反復思考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出現余量的分系統串聯功耗電阻,富余多少就串聯多少,把富余的功率由電阻消耗掉。這樣既不影響設備的工作狀態,又可以保持原設計的熱平衡狀態,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太空奏響《東方紅》,聽似簡單,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實現起來是有很大難度的。
考慮到地面的元器件沒有經過上天考驗,研制人員以高穩定度的6個音源振蕩器代替“音鍵”,用程序控制線路產生的節拍來控制音源振蕩器發音。
為了保證樂音嘹亮悅耳,研制人員專門跑到北京火車站聆聽鐘樓的報時聲,又跑遍了北京各大樂器店,最后決定把北京火車站鐘聲的節奏和鋁板琴的琴聲合二為一。
從“音鍵”的選擇、調配,到所有元器件、材料和測試儀器,科研人員進行了上百次實驗,終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奏出了音色純正、節奏明快、格調高雅的《東方紅》樂曲。
人們喜看東方紅一號衛星飛過頭頂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準確入軌,為璀璨的星空再添亮麗,掀開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航天人追星逐夢樹豐碑的不朽篇章。
50年前,它聲音洪亮,在宇宙唱響新中國《東方紅》,一群年輕的航天人仰望天空,歡欣鼓舞。
50年后,人們在晴朗的夜空中還能捕捉到它的身影,當初投身航天事業的年輕人已白發蒼蒼。
50年后再回首——空白的起點,簡陋的設施,風雨飄搖,躑躅前行。那是一段傳奇的歲月,更是奮斗的奇跡。
50年后再出發——新一代央企航天人,將繼續傳承航天精神的寶貴財富,發揚老一輩航天人優良傳統作風,不斷創造新的奇跡!
評論區留言
留下你與中國航天的故事
更多內容關注微博話題
#抗擊疫情 央企行動#
———— /END/ ————
推薦閱讀
▼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責任編輯丨葉 子
校 對丨李巨堯
執行主編丨龔 政
主 編丨閆 永
內容來源丨航天科技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兩彈一星”事業奮斗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在新中國尖端技術領域的集中體現。“大力協同、勇于登攀”是成就“兩彈一星”事業的重要保證,充分體現了依靠集體智慧協同攻關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砥礪復興之志 永葆赤子之心——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 ” 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一段段以民族精神標記的奮斗征程,始終指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夢想。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超凡的政治視野和勇毅的使命擔當,開啟了新時代的偉大征程。” 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一段段以民族精神標記的奮斗征程,始終指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夢想。
6月23日上午9時43分許,我國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拼搏,勇攀科技高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突破了一批又一批“牽鼻子”“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
2020年4月23日,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和“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到來之際,習近平給包括孫家棟在內的11位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出訪沙特、埃及期間,中國與沙特和阿盟分別簽署了衛星導航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習近平主席與埃及總理一同參觀了中國高科技展的北斗系統專題展區。
習近平:神舟十號飛船成功發射、準確入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首戰告捷。這段話出自2013年6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參研參試單位代表時的講話。
在這次足以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成功背后,是一群堅守使命的航天人,同樣也是文昌航天發射場作為中國現代化新型航天發射場的實力體現。這場直播將聚焦于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最新的發射塔架9#發射塔架,在介紹塔架發射系統之后,還會登塔架觀看塔架內部。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序幕已拉開。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先進低溫火箭技術的國家。
——2014年3月,習近平在河南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的講話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前往壽寧縣下黨鄉調研(圖片來源:福建日報)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
在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和“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