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2日19:47 來源: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4月20日下午,正在陜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秦嶺生態保護工作情況。他強調,秦嶺違建是一個大教訓。從今往后,在陜西當干部,首先要了解這個教訓,切勿重蹈覆轍,切實做守護秦嶺生態的衛士。
備受關注的秦嶺違建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宗旨背道而馳,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不但破壞了自然生態,而且政治生態也成為重災區,可謂教訓慘痛。暴露出“綠色發展理念”和主動扛起守護生態政治意識的初心缺失,與人民群眾心心念念的生態環境格格不入。秦嶺違建再次警醒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爭當守護秦嶺生態忠誠衛士,黨員干部責無旁貸。
美麗中國建設,既要環境優美,也要生活富美,這才是群眾的期盼。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十九大報告強調“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作為黨員干部要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忠實踐行者,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把綠色發展內化于心,把生態文明放在首位,倡導綠色發展,對于生態建設應規劃在先,做到發展與生態并重,當好表率,凝聚各方力量,共建美麗中國。守住生態底線,扛起生態建設重任,激發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建美麗家園的熱情,讓青山常在,綠水常流。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秦嶺最大的價值在于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保護生態就是保護我們人類,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保護生態任何時候都絲毫不能懈怠、不能掉以輕心,決不能有“歇歇腳”“松口氣”的想法。把保護生態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緊盯不放,要以“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堅決向破壞生態環境說不,絕不手軟,實現天藍、水綠、山青。
秦嶺違建是一個大教訓,切勿重蹈覆轍。要吸取前車之鑒,繃緊自律之弦,全面修復和重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自覺當好自然生態、政治生態的忠誠衛士,堅決與“污染源”劃清界限,勇于同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斗爭。必須以釘釘子精神的鉆勁和韌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敢于探索保護生態環境的模式、方法和措施,以時不我待的自覺和擔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張毅
(萬鵬、任一林)國家主席習近平30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中國將于明年在昆明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
與會同志一致認為,民族地區是維護邊疆安全、確保國家穩定的安全屏障,是保護資源環境、確保生態安全的生態屏障,要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與會同志指出,中國的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走中國化道路,這是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前提條件。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給世界經濟帶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當前,我國已建立較為完善的針對政府主體的綠色發展政策體系,但針對市場主體和公眾主體的綠色發展政策尚存短板,應作為未來我國綠色發展政策制定和完善的重點。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時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8月15日,是“兩山論”提出15周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最為著名的科學論斷之一。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也引領著中國民法典編纂工作從中國法律傳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國古代法律中的“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原則,很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樸素自然觀和“成己成物”的基本倫理。
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認真搞好科學規劃,堅持因地制宜,摸清底數,實施綜合治理,有計劃地開展“沙地還林”,強化沙地農田林網建設,做到治理一片、見效一片、受益一片,循序漸進、鍥而不舍。要搞好技術培訓,讓廣大農牧民因地制宜運用好科學成果,掌握各種實用技術,提高防沙治沙科技水平。
廣州在此方面率先響應,6月3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召開加強營運柴油車大戶污染防治幫扶約談會,分3批約談了103家存在超標排放問題的企業。近日,江門市引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遠航等專家團隊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硬任務”攻關攻堅工作調研指導。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6月6日,農業農村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在煙臺聯合舉辦全國“放魚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動,放流大瀧六線魚、黑鯛和許氏平鮋等重要經濟物種77萬余尾。
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商洛、安康、西安等地,深入自然保護區、貧困山區、社區、學校、企業等,了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脫貧攻堅、復工復產等情況,就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進行調研,看望慰問干部群眾。希望鄉親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脫貧奔小康。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浙江杭州西溪濕地考察時強調指出,要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城市。人類社會要發展,必須從整體上考慮,著眼長遠和未來,采取系統的、有效的措施,保障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