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31日11:30 來源:新華網
當前,全國大部分省份已建設了本地健康碼,在各地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數據不共享、缺乏互認機制,健康碼互通互認成為難題。專家認為,各省份應加強合作,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現各地防疫健康信息共享、健康碼互通互認。(3月30日《法制日報》)
要想在一個地方拿到綠碼,即使無需隔離,至少要通過打卡等方式確保14日內無疫情接觸史;但持綠碼者到了另一個地方,仍可能不被認可,又得再隔離14天,這樣不僅耗時費力,而且增加了當事人的經濟和心理負擔。更有甚者,相鄰兩地雖雞犬之聲相聞,卻可能因健康碼不互認,阻礙了人員和車輛的合理流動。近段時間,因健康碼導致的類似扯皮事還真不少。
如何促進健康碼互通互認,相關分析已經很透徹。概言之,只要技術上強化統一,觀念上更加包容,健康碼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就會順暢得多。可問題是,如此操作是否值得,這是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假如很多人認為不值得,那么,促進健康碼互通互認就會缺乏積極性。衡量是否值得,就需要對比投入與產出。
首先要看到,實現健康碼互通互認,投入不會小。比如,健康碼互認的基礎是數據和算法統一,這需要重新收集或調整數據,工作量不小。統一健康碼主辦單位,便于不同地方互通和共享信息,需要部門協調和數據移交,也要費很大周折。
但這樣做的產出或許不會太大,因為健康碼作為一種新型數字化防疫措施,主要為復工復產服務,當前國內疫情趨于穩定,企業復工復產已達較高比例,假如健康碼不久之后被棄用,投入太多就不劃算。各地在采取行動前,難免會算一算這本賬。
也就是說,假如健康碼僅僅局限于為復工復產服務,就會面臨投入大、收益小的窘境,多地不愿就此多花精力。除非為健康碼找到一個長期和更大的作用,且確保疫情過后仍有很大的使用價值,方才值得投入,也方能調動改進健康碼的積極性。
診療卡、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難以做到互通和共享,是困擾已久的一道難題,健康碼無法做到互通互認,與各地的醫療信息割裂有相似的原因。健康碼若能夠實現互通互認,可以為醫療信息互通互認提供寶貴經驗。更要看到,當前健康碼盡管難以做到全國互通互認,但與各地甚至各醫院發行不同的診療卡相比,進步仍是巨大的。吸取健康碼的“養分”,將健康碼作為推進醫療信息共享的一個切口,是更現實又更有益的做法。
因此,看待健康碼,不應局限于一時或一種用途,而應該拉長視野,看到它對于醫療信息互通互認方面可能起到了促進作用,進而將健康碼的一些好做法留存下來,或者將健康碼的部分功能融入到診療卡、醫保卡、電子健康卡等其他卡證當中,使之持續為社會帶來好處,為民眾提供方便。 (時本)
年初陪母親進城看病,進醫院大門掃碼不會,就診卡自助充值不會,連在醫院食堂買好的飯也因手機支付不會又放下……父親要強一輩子,每每提起這段,懊惱說還不老就寸步要靠孩子,沒想到活這么窩囊。三五天一升級,一年半載一迭代,智能技術的快速更新,讓人有點目不暇接,對很多老年人來說則無所適從。
出臺一項規定或政策,首先要考慮其合法性與可執行性,合法才是前提,管用才是硬道理。再就遛狗3次就捕殺而言,現實中,有些地方會出于消滅傳染病的目的組織當街捕殺流浪狗,這也動輒引發爭議。
八路軍住別墅抹發膠,戰地護士始終妝容精致……電視劇《雷霆戰將》把抗日劇拍成了偶像劇,背離歷史真實,被網友痛批。一些人胡編亂造,把抗日題材當成浮夸造作的秀場,對歷史缺乏敬畏,對觀眾不負責任。
日前,深圳市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深圳經濟特區健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提出推行強制休假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勞動者身心健康,該條例將于明年1月1日正式實施。
近期,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部署廣東省“掃黃打非”部門,對“全民K歌”APP傳播色情低俗歌曲、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等突出問題進行查處。影響力越大就越是應該守住公序良俗的底線,不能無節操下墜,成為“全民毒歌”。
11月10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與以往限塑令不同的是,京版“限塑10條”為本市六大行業治理塑料污染規定了時限和步驟,對每個行業對標整改提出了嚴格要求。禁限塑進入倒計時,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力,勢必會倒逼更多行業走出舒適區,甚至會觸動一些企業的既得利益。
近日,多省份出臺政策“叫停”家長批改作業,明確要求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等。其實,對于爸爸媽媽成為“助教”這件事兒,孩子們也是有苦難言。
16元購買直播間1萬個觀看人數,2元換來1萬個點贊,30元可顯示“不斷去購買”的字樣,0.5元可發送自定義彈幕1條……網絡直播平臺的數據“注水”問題觸目驚心。在網絡直播中進行數據造假,明顯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也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應受法律嚴懲。
11月9日,上海出現一例偶發新冠確診病例,浦東營前村被列為中風險地區,引發市民廣泛關注。抗疫大戰的大風大浪都過來了,眼下,我們更有信心集合起“個人的力量”,繼續加固防疫的“上海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