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09日17:16 來源:求是網
“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重要講話中闡明的這一深邃道理,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潮流的生動概括,也蘊含著對推動當今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刻啟迪。
飛天是敦煌藝術的標志之一。據統計,僅莫高窟就繪有飛天約4500身之多,加上其余石窟,共計近6000身。圖為榆林窟第15窟前室頂南側的飛天。敦煌研究院供圖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吐納八面來風,自信而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交流,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敦煌文化,歷經千年歲月,依然生動詮釋著中華民族兼容并蓄、博采眾長、開拓進取的文化自信。
圖為莫高窟285窟,禪窟。受印度皮訶羅窟影響。來源:敦煌研究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種“自信”、這種“力量”,關鍵在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在長期演進過程中,中國人形成了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比如,中華民族保持著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胸襟氣度,認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張“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倡導不同文明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等等。這些思想體系和精神追求,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
圖為莫高窟196窟,中心佛壇窟。與中原寺廟佛殿和世俗宮室殿堂相似。來源:敦煌研究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反復強調“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等等。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既深刻論述了中華文明獨特的價值體系、文化精神對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更對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提出明確要求,“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這是對傳承保護和研究弘揚敦煌文化的具體指導,更為新時代繼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
撰稿:何雯雯 周璐銘
選圖:劉名美
策劃:李丹華 韓辰
審核:宋維強
監制:馬建輝
習近平: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要堅持賡續千年文脈,厚植家國情懷,傳播時代價值,展示多彩文明。
“在打造幸福河上扛起鄭州責任、展現鄭州作為,是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政治任務。目前,全市建成區綠化總面積突破2億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1.1%,形成了58萬畝的黃河濕地、80公里的黃河大堤生態景觀帶,構建了“綠城”變“綠都”的綠屏障。
“在打造幸福河上扛起鄭州責任、展現鄭州作為,是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政治任務。目前,全市建成區綠化總面積突破2億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1.1%,形成了58萬畝的黃河濕地、80公里的黃河大堤生態景觀帶,構建了“綠城”變“綠都”的綠屏障。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國家改革開放從沿海向內陸縱深推進的重大戰略舉措。加強區域協同合作 永川牽手成都天府軟件園、自貢、瀘州等地共唱“雙城記” 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尤為重要。
3月13日,4家行政單位對檢察建議進行了書面回復:在8月31日之前對石料廠全面進行停工停產,12月31日之前完成拆除搬遷和地形地貌及周邊環境恢復治理。經過一年多的整治,全區京杭大運河沿線共取締31家砂石碼頭和5個其他類型非法碼頭,拆除違章建筑4.4萬平方米,取締內河干線航道32臺吊機。
牢記總書記囑托,內蒙古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積極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目前,內蒙古全區共有75支烏蘭牧騎、3500多名隊員,年均堅持深入農牧區基層活動4個月以上,為各族群眾演出100多場,同時開展多種文化服務。
牢記總書記囑托,內蒙古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積極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目前,內蒙古全區共有75支烏蘭牧騎、3500多名隊員,年均堅持深入農牧區基層活動4個月以上,為各族群眾演出100多場,同時開展多種文化服務。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該區生態移民村弘德村,居民主要來自“苦瘠甲天下”的深度貧困地區——寧夏西海固。扶貧更是扶志,少數民族地區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想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如何發掘我們勤勞、質樸、肯干的民族文化,成為去除“窮根”的關鍵。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非遺傳承保護正由數量型傳承保護向質量型活化利用轉變,非遺科學保護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寧波市寧海縣依托泥金彩漆國家級非遺、清刀木雕浙江省級非遺、箍桶寧波市級非遺,打造了一個非遺文化產業園。
“人大代表為人民,唱支山歌給黨聽,水族兒女心連心,奔向小康同脫貧……” 山歌久久盤旋,唱歌的人名叫宋水仙。當地人都知道宋水仙,她的三個身份幾乎寫出了她的一生: 第一個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