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1日15: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分布有4300多種水生生物,170多種為長江特有種。日前,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研討會在武漢舉行。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現狀如何?保護難點是什么?記者采訪了有關單位負責人和專家。
就地保護,遏制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趨勢
2017—2018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對長江源至長江口約6300余公里的長江干流,雅礱江、岷江等大型一級支流,以及通江湖泊中的長江魚類進行了調查,情況不容樂觀。448種長江水系魚類中,將近三成歷史上有分布但未采集到數據。
據了解,就地、遷地、人工飼養與繁殖是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三大措施。
就地保護主要著眼于水生生物所棲息的環境。隨著漁政管理不斷加強,挖沙等活動得到了一定控制。
這些保護舉措為長江生態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種——長江江豚的生存提供了一線生機。根據2017年最新調查結果,目前長江江豚在長江干流、鄱陽湖、洞庭湖的自然種群數量共約1012頭,已經達成“降低種群下降速率”的短期目標。然而,2018年7月,農業農村部召開發布會指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但“其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依然嚴峻”。
“保護江豚自然棲息地、保護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是保護長江江豚的最終目標,也是根本解決途徑。”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說。
令人振奮的是,通過遷地保護,2014年1月從武漢天興洲救護并引入到天鵝洲的兩頭雌性江豚,一頭妊娠、一頭哺乳。次年,何王廟/集成垸故道建立了第二個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區,先后引入三批12頭江豚,從2016年起連續四年有江豚出生。
農業農村部還在安徽安慶西江建立了第三個遷地保護區,安徽銅陵建立有一個半自然遷地保護基地。目前,自然或半自然遷地保護區已保存有超過120頭長江江豚,且均能自然繁殖,初步建立了“保種”種群。
單一保護措施并非萬全之策,仍有賴于多方合力共同推動修復
然而,對不同的物種來說,各種單一的保護形式和措施都不是萬全之策。例如,2007—2008年,長江流域出現極端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天鵝洲水面凍結,江豚作為靠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必須間歇浮出水面呼吸,保護區江豚全部被冰面割傷。原農業部緊急組織力量進行破冰和救護,但仍有5頭死亡。另一個例子是,去年下半年以來,鄱陽湖枯水期水位異常偏低,相當數量的江豚擱淺或被困在大小不等的水坑,隨時面臨脫水或食物短缺的威脅。
對中華鱘而言,困難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目前,野生中華鱘已連續三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全國范圍內人工保種群體10齡以上中華鱘子一代僅約3000尾,其中原種不足20尾。多數體格嚴重偏小,成熟比例不高,繁育利用的難度較大。”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說。
此外,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在人工飼養與繁殖領域,目前企業占中華鱘人工保種主體的一半以上,在不能經營利用的情況下,企業養殖高成本零收益,缺乏長期持續保種動力,而現有科研院所則受限于自身能力難以承接。這一保護手段如何做到可持續,還要打上個問號。
實施10年禁捕,多數魚類可以完成三個世代的繁殖周期
這些年長江保護力度不斷加強,為何長江物種的數量反而減少了?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文宣認為,長江全面禁捕前,各種捕撈行為對長江水生生物影響最顯著。
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的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已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流域各地的重點水域也將相繼進入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時期。
據專家測算,長江魚類性成熟年齡在3歲左右,實施10年禁捕,多數魚類可以完成三個世代的繁殖周期,實現水生生物資源數量多倍增加。
“長江今天的病是多因一果。”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表示,漁民退捕轉產是其中一項補救措施。未來,當捕撈不再成為長江水生生物面臨的主要威脅,改善優化水生生物生存環境,仍有諸多可為空間。
曹文宣建議,除了禁捕,修復以赤水河為代表的重要支流同樣意義重大,可為長江上游特有魚類提供避難所。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道局副局長王建斌說,目前在長江航道建設上采取生態設計,盡量在數量和選址上降低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水是流的,魚是游的”,多部門相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修復長江水域生態環境,是一項涉及面廣、系統性強的重大社會工程。任何部門單獨行動,都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018年以來,水利部長江委與農業農村部長江辦共同簽署了《“共抓長江水生態保護 力推美麗長江建設”行動方案(2018—2022年)》,生態環境部聯合農業農村部、水利部共同發布《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明確了長江等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6項重點任務,并牽頭組織了相關水生態方面的監測。
馬毅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繼續推動全面落實瀕危物種拯救行動計劃,開展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行動等,全力遏制水生生物多樣性的衰退趨勢。同時,持續加大保障投入力度,穩步推進長江禁捕工作,系統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全力拯救和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21日 14 版)
時隔多年見驚喜,2020年11月24日上午,南通五山景區外江面再現江豚戲水。生態優先,繪就濱江美麗畫卷,濱江地區江面寬闊、煙波浩渺,蔥蘢疊翠、臨水而立的五山,則如綠巨人般拱衛著沿江生態。讓長江再現一江清水、兩岸蔥綠,是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的動人旋律。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淡水漁業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天然寶庫。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強調,要切實抓好中華鱘等珍稀物種搶救保護,加力推進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爭取早日重現長江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象。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是不發展,而是拋棄落后的發展理念,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為此,就需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不遠處的江面上 幾只江豚頻頻現身 拍攝視頻的南京江豚保護志愿者武先生說 “我觀察江豚13年 自從開始長江大保護行動 和實施10年禁捕漁 這是我見到江豚出現最多的一次 腦袋圓圓,小眼烏黑
11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11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唐古拉山脈姜根迪如冰川融化的水滴,匯成長江的第一股水源,一路浩蕩6300余公里,在奔流入海前,孕育滋養出一片富庶水鄉,這就是江蘇。今年8月,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
湖南省岳陽市東風湖,昔日的“黑臭水體區”已變身為“城市美景帶”(11月10日手機拍攝)。2017年起,岳陽市多部門聯合執法,一舉關停了包括華龍碼頭在內的長江干流、洞庭湖沿岸116處砂石碼頭堆場,并回填土方、植播草皮,復綠42.3萬平方米。
施行30余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終于迎來首次大幅修訂。提高社會認知,避免因為不了解《名錄》、不熟悉法律而違法犯罪 《名錄》征求意見出爐后,不少專家和保護組織提出反饋意見。
拂曉,天邊泛起一抹魚肚白,小艇撥開細浪,緩緩駛向江心。把舵的船家名叫張傳國,是江西九江湖口縣雙鐘鎮漁民,已在長江上漂了40多年,祖祖輩輩打魚為生。2018年以來,九江市全面啟動長江沿岸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關停礦山340家、治理廢棄礦山8626畝,在沿江岸線栽植各類喬灌苗木600.9萬株、鋪植草坪33萬平方米,聯片成景的百里風光帶展現在人們眼前。
習近平總書記20日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強調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針對長江流域涉及多個領域、多個部門、多個地方,長江保護法草案對癥下藥,旨在打破管理體制部門分割、多頭管理、條塊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