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11:17 來源:大象新聞
大河之南,天地之中
煌煌華夏,歲月悠悠
這里留存了數不盡的故事
也賦予了她敦厚雋永的人格
這里,是河南
從60萬米的高空俯瞰
洛陽、開封、鄭州、安陽……
四大古都沿黃而列
奔騰的黃河串聯起文化明珠
華夏文明在這里孕育生發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這座十三朝古都
見證了夏朝都城二里頭遺址的興衰
銘刻了大運河與古絲綢之路的脈動
親歷了隋唐的盛世繁榮
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
是河南省蘭考縣
曾經的它
沙丘遍布、貧困凋敝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來到這里
用生命向內澇、風沙、鹽堿宣戰
如今的它
從風沙窩變成“金銀鋪”
焦裕祿當年親手種下的那棵“焦桐”
依舊偉岸挺拔,儼然一座豐碑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俯瞰黃河北岸
在巍巍太行的陡峭山崖上
有一道水渠蜿蜒而行
它就是“人工天河”紅旗渠
在最困難的年代里
林縣人民歷時十年
劈山填谷,挖渠千里
將一面“頑強奮斗、自強不息”
的精神之旗
插在太行山巔
中岳嵩山的茂林之中
坐落著世界文化遺產、
千年名剎少林寺
這里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
也是少林功夫發源地
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張特色名片
少林功夫廣受世界各國人的喜愛
多個少林文化機構先后在海外設立
不僅發揮了對外交流的重要作用
也將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傳遞給世界
從嵩山向東南望去
沙潁河畔,周口港一派繁忙
這里是河南省最大的內河港口
擁有東、中、西三個作業區
77個千噸級泊位
由此,豫貨出海有了新門戶
中原地區通江達海有了新起點
從空中俯瞰
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
已然成型
從京漢、隴海鐵路旁的小小鄭縣
到如今的中心城市
鄭州
正在以無比蓬勃的姿態走向世界
沃野千里,鑄造中國糧倉
聯通世界,架起開放橋梁
山青水美,書寫綠色崛起
步伐堅定,推動鄉村振興
70年
中原河南交出發展答卷
實現了從溫飽不足
到即將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轉變
從不沿邊、不靠海的內陸腹地
到連南貫北、承東啟西的開放高地
空中、陸上、網上、海上
四路協同發展
航空港、貨運港、物流港
足不出戶就能“買全球賣全球”
70年
開放是河南的新亮色
凝聚起中原更加出彩的合力
全省各地市客運班線逐步恢復運營,均已開通縣際班線(濟源開通縣內班線),部分地市開通縣內班線、市際班線、省際班線。全省現有93條省際班線,646條市際班線,1462條縣際、縣內班線恢復運營,春節后累計投入車輛7.2941萬臺,完成客運量112.3657萬人次。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河南時殷殷囑托:“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加出彩。” 2019年9月,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寄語河南:“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
” 39歲的郭黎民,是鄭州一家“貨代”公司負責人,一有稀罕國外貨運來,他愛在微信朋友圈曬圖。“24個小時內,從荷蘭地頭收割的郁金香鮮切花,就能送到臧晶晶手中,離不開河南空中絲綢之路的開通。
周口中心港中部作業區8個挖入式港池47個千噸級泊位正在全面建設中。(趙磊 攝) 2019年9月27日上午,河南周口臨港糧食產業園在周口港口物流產業集聚區開工奠基。(宋風 攝) 2019年6月6日,周口中心港集裝箱精品航線正式開航。
發展內河水運,是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的需要,更是打造河南內陸開放高地的需要。從周口港出發的船舶經沙穎河至淮河、京杭大運河駛入長江,實現內陸城市的商品貨物通江達海。
50多噸河南產的蓮花味精裝入集裝箱,從周口港登船,由沙潁河出發進入淮河,經京杭大運河達上海港出海,直奔目的地尼日利亞。在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工作人員使用大型門吊為中歐班列(鄭州)裝載貨物(2017年8月2日攝)。
50多噸河南產的蓮花味精裝入集裝箱,從周口港登船,由沙潁河出發進入淮河,經京杭大運河達上海港出海,直奔目的地尼日利亞。近年來,河南抓住對外開放和“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推動開放發展,從內陸腹地走向了開放前沿,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繪就更加出彩的中原圖景。
7月16日,省政府在焦作召開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助推鄉村振興現場會,全力補齊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短板,助力鄉村振興。7月16日,省政府在焦作召開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助推鄉村振興現場會,全力補齊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短板,助力鄉村振興。
7月16日,省政府在焦作召開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助推鄉村振興現場會,全力補齊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短板,助力鄉村振興。7月16日,省政府在焦作召開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助推鄉村振興現場會,全力補齊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短板,助力鄉村振興。
2014年全國兩會上,李士強就建議,立足河南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的實際,實施沙潁河航道治理工程,以降低糧食運輸和儲存費用,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2018年全國兩會上,李士強再次提出實施沙潁河航線通江達海工程,形成支撐航道沿線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好地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