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15:40 來源:央視網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既要生態建設,也要脫貧致富。生態扶貧是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一種扶貧工作模式,也是推進綠色發展、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行動,是實現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的“雙贏”之舉,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項偉業。
近年來,科右中旗堅持把生態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戰略部署,在“保生態”中“促增收”,統籌解決全旗生態問題與生計問題。在生態保護上,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在扶貧開發上,認真落實“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的戰略定位,開辟出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產業興”的綠色發展之路,用事實印證了“生態扶貧”的優勢和潛力。
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國建軍 攝
天藍 水凈 鳥飛
截至2018年底,科右中旗沙化土地面積由610萬畝縮減至70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高到63%,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7.64%。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優良天數達332天。
實施生態扶貧戰略,是脫貧攻堅戰略的客觀要求,也是政府以及各族干部群眾的責任與擔當。我們要堅定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快生態扶貧步伐,以綠水青山繪就扶貧底色,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奮力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科右中旗五角楓自然保護區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做好科右中旗生態扶貧大文章,關鍵也要抓住“精準”二字。確保政策精準??朴抑衅靽@生態保護的難點痛點,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禁牧、禁墾、禁伐“三禁”工作,抓實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重點區域綠化、中南部河庫連通等重點生態工程,因地制宜推進生態扶貧。確保落實精準。扶持企業發展生態產業,實現農村增綠農民增收的目的;通過“穩糧優經增飼草”,舍飼圈養、草原圍欄、規模經營、品種改良,聘用貧困戶護林員等舉措,加大生態補償力度,讓群眾享受到生態保護的紅利;中宣部機關造林項目、螞蟻森林、肉牛產業等重大生態項目的引進,使生態產業成為脫貧致富的有力抓手。
生態扶貧還需久久為功,形成常態化和長效機制。做好科右中旗生態扶貧大文章,既要做好“頂層設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方案和若干意見,還要強化政策引導,采取多種形式深入宣傳“生態扶貧”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讓生態文明的理念入心入腦,化作全民的自覺行動。同時,強化法治意識,運用法治手段鞏固和發展生態建設成果。
植樹造林 防風固沙
實施生態扶貧戰略,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只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強決心、“滴水穿石”的堅定毅力,全力以赴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脫貧攻堅,才能建設美麗家園,造福子孫后代。(塔娜)
全面推廣山西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脫貧模式,中西部22個省區市共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2.3萬個,吸納160多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核心提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廣西深度貧困縣,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的一頂頂“帽子”。馬空認識到,進一步延長旅游產業鏈,借助旅游扶貧這面“帆”,優化“旅游+”“+旅游”模式,方可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從中獲取更大效益。
河南省大力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河南”,進行了太行山綠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態廊道網絡建設工程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河南廣播電視臺《對話中原》欄目策劃“脫貧攻堅”系列訪談之林業篇,邀請河南省林業局副局長王偉、河南省林業局扶貧辦主任周三強,圍繞“河南省林業助力脫貧攻堅”進行深入探討。
十三五期間,河南各地因地制宜,不斷探索林業生態產業扶貧路子,在保障良好生態的同時,讓更多貧困群眾享受到生態紅利,脫貧致富?!笆濉逼陂g,我省選聘像嚴劉成這樣的生態護林員4.6萬名,中央財政安排我省生態護林員專項補助資金8.8336億元,帶動13.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生態扶貧是指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將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統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實現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一種綠色扶貧理念和方式。通過精準識別,做到政策資源的有效對接,逐步實現生態扶貧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切實做到對扶貧資源精確配置,對扶貧對象精準扶持。
9月15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有關領導,以及駐村第一書記、基層黨支部書記和貧困戶代表,全面介紹了我省生態扶貧工作情況。發布會上,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介紹了全村種植軟籽石榴、發展生態產業帶來的巨變。
新疆:荒灘披綠 百姓致富 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一處生態扶貧林,來自海努克鄉托普亞尕奇村的貧困戶布孜熱木·奧維塔洪在修剪樹枝(6月16日攝)。
山谷棚圈相挨,土坡果林延綿,田間稻蔬輪作,地頭菌棒林立……雞鳴牛哞遙相呼應,兔蹦羊跳自得其樂,葉綠果黃色彩斑駁……種養產業興盛的美好景象,如今在巴馬瑤族自治縣各鄉鎮、村屯隨處可見。
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來到寧夏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園,了解當地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加強賀蘭山生態保護等情況。破除“生態返貧”怪圈,實現生態保護和脫貧致富良性循環,中國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生態扶貧模式。
作為將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一種扶貧模式,生態扶貧通過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等,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堅持以“多增綠”促“多增收”,用“好生態”換“好生活”,用“好風景”換“好前景”,讓生態扶貧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