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3日16:05 來源:央廣網
數描中國,筆耕不輟!今天是一年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也是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雖說是一個年輕的節日,卻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農耕文明。今天,一起來聊聊豐收的喜悅!
“民以食為天”,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西方就有人預言,中國政府解決不了人民的吃飯問題。然而,我們很快就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此后,糧食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志的農村改革全面鋪開深化,為農業注入不竭動力。197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6000多億斤,1984年達到了8000億斤,6年間登上兩個千億斤臺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一再強調“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國糧食生產在起點較高的情況下再上新臺階,2018年總產量為13158億斤,比1949年增長4.8倍,年均增長2.6%。
說到這里,種田也早就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因為農耕3.0時代已經到來,我國農業生產實現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的轉變!1952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僅18.4萬千瓦,拖拉機不到2000臺,聯合收獲機僅284臺。而隨著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2018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其中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也逐步把農民從高強度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農民朋友們有了更多時間自我提升,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與2005年相比提高了10.3個百分點。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達到3467萬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壯大,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力軍。截至2018年,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人,為現代農業發展增添新活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新時代,新農民,新突破!我們的設施農業、無土栽培、觀光農業、精準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快速發展。2018年末全國農業設施數量3000多萬個,設施農業占地面積近4000萬畝。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突破了資源自然條件限制,改變了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拓寬了農業生產的時空分布,為城鄉居民提供豐富的新鮮瓜果蔬菜,加快推動了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今天,中國農民,收獲希望!
主創名單
監制:趙凈 徐芳
策劃:張之鶴
設計:韓碩
旁白:張雷
2020年三季度,在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積極作用下,我國農業經濟持續向好,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種植結構持續優化,生豬產能持續恢復,農業投資快速增長,農產品貿易持續改善,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植物工廠無土栽培的蔬菜 在這里,植物采用水培種植,營養液循環補給,通過上層光伏發電供給下層蔬菜種植。植物工廠通過光伏發電一年大概能發電2400萬度,下層種植蔬菜僅用三四十萬度,余電并入國家電網,實現了蔬菜種植和發電的雙效益。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兑庖姟访鞔_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稻谷、小麥、玉米三大谷物的種植面積。
為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農業生產托管應運而生。農業生產托管不僅有效解決了土地撂荒、粗放經營的問題,還提升了農業經營效率,對于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各行業主管部門陸續公布了各自領域“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數據,其中農業農村領域的數據尤為引人注意?!吧搅昙裙?,中夏小康”,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一直不斷追尋的社會發展目標,也是反映著中國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深切希冀。
要素是生產的前提條件和客觀基礎,一個先進、強大的社會生產離不開高效的要素市場配置,而數字經濟正可以成為要素市場資源配置的優化工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了產業升級、要素流動、擴大消費等多種發展路線,在其背后是未來10年壯大數字經濟的美好愿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在變,新技術、新服務越來越廣泛地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一二三產業在鄉村加速融合,城鄉循環的格局正在形成。
金秋十月,豐收時節,各糧食主產區全力推進秋收工作進度,確保顆粒歸倉。在安徽阜陽種糧大戶李長安的地里,收割機和播種機同時上陣,1100多畝水稻8天就能收割完成并種上小麥。
據魏百剛介紹,今年我國夏糧早稻雙雙增產,產量達到3402億斤,比上年增加44.8億斤,早稻面積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勢頭?!薄 〈送?,今年前三季度,糧食種植結構持續優化,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占比達到35.8%,優質稻谷面積進一步擴大,大豆面積預計連續5年增加。
時下,直播網站、短視頻平臺上出現的一些涉貧主題視頻激發了網民的公益愛心,使之助力慈善扶貧。但也有些直播、視頻有意誘使網民將個別貧困現象等同于普遍現象,將視覺貧困等同于現實生活中的絕對貧困,利用“人們心靈深處的柔軟”吸粉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