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1日16:43 來源:央視網
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代表黨中央表示熱烈祝賀,向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致以誠摯問候。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紙短情長,厚愛無比。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既體現了黨中央對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亦彰顯了黨中央對文藝工作者的深切關懷。
70年來,正是初心不改的文學家、藝術家們,舉精神之旗、鑄時代之魂、懷赤子之心、樹凌云之志、領風氣之先,創作出一批又一批膾炙人口的優秀文藝作品,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經典藝術形象,鼓舞、感染、激勵了廣大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他們傳承庚續不絕的華夏文化,讓時代新風入腦入心。
倉廩實而知禮節,物質興而文化盛。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越是此時,越要擔當與實干,越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們更呼喚“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作品,更期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創作共鳴。
一方面,文藝創作須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本自發軔于波瀾壯闊的生產與生活實踐,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能用更多彰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精品力作去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另一方面,文化進步須貼近人民。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社會主義文藝的屬性、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內核,說到底還是“人民性”。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須恪守的初心和底線;唱響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主旋律,是文藝創作求真務實、源遠流長之本。
時光如水,深情如一。從一面旗幟到一份執著,從一個表率到一番叮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向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中央美術學院的老教授和電影表演藝術家牛犇等文藝工作者以及文聯作協致信,贊賞他們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并送上溫暖祝福,表達殷殷期望。“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人”“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這些贊賞和期望背后,是文藝工作者要回饋時代、奉獻人民的應有之義。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藝術可以放飛自我,但終究要腳踩大地。在浮華與喧囂中守住本真、磨練心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用優秀作品歌頌時代、以精品力作無愧人民。(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2020年12月3日,黨中央決定,授予周永開、張桂梅同志和追授于海俊、李夏、盧永根、張小娟、加思來提·麻合蘇提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奔走在危重病人身邊 疫情期間,張定宇帶領同事 誓死捍衛有疫情“風暴眼”之稱的
革命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造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小紅船承載千鈞,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的跨世紀航程。
習近平: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在今年多場多邊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密集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回應時代之問,給出中國方案。“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風高浪急之時,人類唯有團結合作、同舟共濟,才能應對全球性風險挑戰,才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們不懼挑戰 也不畏險阻 “十三五”,發展的腳步 有目共睹 聽我數一數 出門不帶錢包叫作移動支付 北斗衛星讓你不再迷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前排左二)、張定宇(前排右一)、陳薇(前排左一)頒授勛章獎章。
昔日,這里是長沙最大的城中村,如今,它已蛻變成人才聚集的文創高地。9月17日下午,瀏陽河畔,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V谷”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考察時指出:“文化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
我們不懼挑戰 也不畏險阻 “十三五”,發展的腳步 有目共睹 聽我數一數 出門不帶錢包叫作移動支付 北斗衛星讓你不再迷路
2020年11月,記者來到陜西西鄉白龍塘鎮。這親切而熟悉的味道,開啟了我們尋訪甜蜜事業的一天……
2019年8月19日下午,敦煌莫高窟,參觀游覽的群眾激動地歡呼起來,正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 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