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7日15:31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6月12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9個項目將圍繞長期太空飛行人類的健康、微重力條件下流體物理和燃燒規律、宇宙觀測、新型材料等方面展開。
《面對面》記者專訪了此次合作項目國際評審專家組組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講述中國空間站向世界開放的幕后故事。
免費服務 9個項目怎樣成功入選?
2016年3月,在天宮二號還沒有發射入軌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就與聯合國外空司簽署了《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國際合作諒解備忘錄》,商定利用中國空間站為各國提供科學實驗機會,并在未來為他國航天員或載荷專家提供在軌飛行機會。
2018年5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面向聯合國各成員國聯合發布合作機會公告,邀請各成員國參與圍繞中國空間站的空間科學應用,共收到來自27個國家的42個項目建議書。經項目評估選拔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確認,共有18個項目建議書通過初選審查。
2019年6月10日至11日,項目評估選拔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確認,太空腫瘤、星云氣體的光譜研究等9個項目成功入選。
周建平:我們沒有限制入選項目的數量,但是我們確實要求它的質量和可行性。有的項目很好,但是條件一看明顯不具備。
記者:比如說?
周建平:比如說有的可能體積太大,也有些項目我們認為不需要上太空去做,在地面做就可以了,太空畢竟是很珍貴的資源。
中國空間站將為項目申請方提供免費的上行發射和空間站運行機會,以及測控、回收等保障性服務支持,研發經費則需要由項目申請方自行承擔。
記者:他們用咱們的地方到天上做實驗,不收錢?
周建平:不收錢。
記者:我們花了那么多錢,為什么不收他們的錢?
周建平:這是一種互利的合作,成果可以共享。因為科學研究很多都是面向重要的科學問題,不是面向商業的目的。有一個歐洲團隊提出研究腫瘤細胞在太空環境下生長的機制,這是關系到人類健康,特別是今后在太空中健康的一個重大問題。
曾被拒之門外如今敞開大門 美國項目沒有達到合作標準
上世紀90年代,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等共16個國家參與研制國際空間站。在籌劃建設時,中國曾經申請加入,但被拒之門外。
記者:當時我們為什么沒有在被邀請的范圍之內?
周建平:中國是非常愿意參與國際合作的,但是在航天技術方面,美國這樣的國家,應該說從來都對中國采取的是不允許合作。那個時候中國的航天技術和現在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的。在國際合作中,你要有實力才有話語權。
被國際空間站拒之門外后,中國便走上了一條艱難的建設自己空間站的道路。2017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對接,并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實驗,標志著我國建成了空間站貨物運輸系統,也正式叩開了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隨著國際合作項目的開展,這扇大門也將向全世界敞開。
記者:既然我們被拒絕過,為什么我們現在不去拒絕,反而早早把大門打開?
周建平:我們不應該參照他們的價值觀和標準去做,中國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非常明確的目標就是,我們要和平利用太空,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記者:我們這次去選項目的時候,有沒有排斥來自美國的項目?
周建平:我們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也沒有限定任何范圍,有美國團隊參與申報的項目。
記者:為什么沒選上?
周建平:我是國際評審組的組長,兩輪評審都是我主持的,我們完全就是從科學價值從技術的考量來評審的,美國的項目我們認為沒達到我們要求的標準。
中國空間站可能是未來世界唯一空間站 中國還會為其他國家培養航天員
未來,中國載人航天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開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歡迎更多伙伴加入中國載人航天合作的“朋友圈”,與世界各國分享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成果??梢灶A見的是,如果國際空間站不延長使用壽命,很可能在2024年退役。也就是說,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空間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
周建平:那個時候資源會更寶貴,科學家可以選擇的機會會更少。我們建這個空間站就是為了科學研究和應用,通過這次合作,我們的影響會逐漸變大,會有更多科學家參加我們空間站的科學研究工作。大家能夠充分共享知識、共享技術、共享科學研究成果、更高效利用有限的資金,這本來就是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記者:我們以后會給國外培養航天員嗎?
周建平:會的。
記者:會將他們送上太空嗎?
周建平:會的,也有很多國家表達了這方面的愿望。
嫦娥五號任務一共持續20多天,總的來說是:一發、一落、一采、一升、一會、一回;其間還涉及探測器的四個組成部分的多次分離組合。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交會對接首先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引力環境。
嫦娥五號任務一共持續20多天,總的來說是:一發、一落、一采、一升、一會、一回;其間還涉及探測器的四個組成部分的多次分離組合。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交會對接首先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引力環境。
王穎(右一)在朱日和沙場閱兵現場參與搭建“萬象鷹眼”索道攝像機 圖片為演講者個人提供 我的故事從這部手機說起。為了更好做好《初心》主題,我和我的同事兩去延安、三赴正定、四下寧德,翻遍了上千小時的視頻素材和幾百萬字的地方檔案。
隨著各項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中國載人航天闊步邁入“空間站時代”。1986年3月份,楊嘉墀、陳芳允、王大珩、王淦昌4位科學家在《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中列入了載人航天的研究,這個高技術發展計劃后來被稱為“863計劃”。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相繼發射成功,為中國空間站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五年間,從太空駐留到火星探測,從運載火箭升級換代到北斗技術全球共享,前所未有的實踐,讓自主創新成為中國航天的閃耀名片。
“十三五”期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圍繞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和空間站研制建設等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和重要成果。 目前,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
習近平總書記在9月8日舉行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指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我國計劃2022年前后建成空間站,其間將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當晚,長征五號B首次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拉開了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飛行任務的序幕,為后續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發射奠定了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488秒后,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的圓滿成功,拉開了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飛行任務的序幕,為后續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發射奠定了堅實基礎。按計劃,此次任務后,我國空間站建設將先后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