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4日12:46 來源:人民日報
輔導員隊伍,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依托,是實現大學生價值引領的骨干力量。日前,中宣部、教育部首次從歷屆在崗的“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中,評選出10名“最美高校輔導員”。他們,用既有意義又有意思、既營養又對味的方式,創新學生工作方式,做好高校思政教育。
這是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是離大學生最近的人,能與學生一起分享快樂、幫學生排解煩惱;他們在思政教育的最前沿,能幫助學生撥開迷霧、找準方向;他們是學生的人生導師,也是學生的知心朋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輔導員。
日前,中宣部、教育部首次從歷屆在崗的“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中,評選出10名“最美高校輔導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10位輔導員,感受他們的“最美”風華。
“必須為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我是陳小花,我覺得自己就像一株小花,身邊的學生也是一株株小花。我在群花之中,帶著他們一起綻放,奮力進取,共圓我們的中國夢!”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輔導員陳小花,曾在日記里寫下這樣一段話。
從16年前走上高校輔導員崗位,到如今成長為黨的十九大代表,陳小花對輔導員工作充滿自信心與責任感:“我們離學生最近,必須為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有一次,一名學生從網上看到一篇質疑革命英雄的文章,并轉發給了陳小花。陳小花沒有立即駁斥,而是循序漸進地向這位學生講解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還邀請他以訪談形式聆聽革命前輩的故事、和他一起參觀革命舊址。陳小花的努力讓這位同學有了清醒的認識,后來,這名學生深情地說,“是小花姐的引導,讓我有了堅定的信仰。”
黨的十九大之后,陳小花迅速投入到宣傳落實十九大精神的工作之中,助力十九大精神在青年學生中落地生根。陳小花說,我愿扎根在一線,一花引得萬花開,讓祖國的花朵綻放得更加燦爛。
學生工作怎么做才能既有意義又有意思、既營養又對味?這是擺在高校輔導員面前的一道難題,也讓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原黨委副書記徐冶瓊思慮良久。
她決定為學生提供“學長制”服務:在新生入校時,學院選拔優秀的高年級同學與新生結對。跨專業、有共同特長、相似興趣、同一民族、同一地域……徐冶瓊盡最大可能提高結對的匹配度。如今,學院已形成了低年級“學長制”、高年級“學術導師制”的育人體系,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匯在學生成長的全過程。
相較于其他高校輔導員,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學生事務部部長王玉芬的情況是特殊的,因為她面對的學生40%以上是留學生,他們來自46個國家和地區。
國際校區的思政教育如何做?怎樣給外國學生做好輔導員?在反復調研之后,王玉芬搭建起融合中西方學生管理優勢的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體系。“大學生先鋒引領計劃”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扎根中國大地,堅持以我為主,講好中國故事,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土壤中鑄魂育人。”王玉芬躊躇滿志。
“只要是學生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
倘若撥打重慶大學微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辦公室電話,電話鈴聲響了9下還沒人接,你就會聽到一段錄音:“主人不在,請撥1345239****。”這個號碼就是學院黨委副書記袁利的手機號。她的手機24小時開機,有求必應。她總說:“作為輔導員,只要是學生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
從1990年畢業到現在,袁利一直從事基層學生工作,先后擔任了105個班級的輔導員,累計教育引導學生2700多名。每帶一級學生,她都會用最快的時間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家庭背景等情況,努力成為每個學生的知心朋友。
有困難,找輔導員。在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輔導員吐爾遜麥麥提·艾麥提江,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吐爸爸”。
“如果沒有吐爸爸,我不可能有今天……”回憶起過去,已經畢業的袁蕓紅了眼圈。
大一那年,由于家里有特殊情況,袁蕓打算退學。這可把吐爾遜麥麥提著急壞了。站在學校大門口的雪地里,吐爾遜麥麥提苦苦勸說袁蕓父母:“家里有困難,我會幫助她,同學們也會幫助她,求求你們,千萬別讓孩子退學。”
“吐爸爸就像父親在維護自己的女兒一樣,讓我非常感動,銘記至今。”袁蕓說。
“每到父親節這天,我的手機就響個不停。手里握著手機,看著那些祝福的話語,這是我最滿足的時刻。”吐爾遜麥麥提一邊說,一邊露出幸福的笑容。
在輔導員生涯中感到幸福的,還有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張金學。“32年來,幫助一個又一個有困難的學子擺脫困境,看著一批又一批學生到祖國各地建功立業,是我最驕傲的事。”同樣,在學生心中,張老師就是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起的人,張老師的辦公室就是他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
“我的老師對我好,我也要對學生好。”在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副書記李睿的影響下,他的學生也有許多走上了輔導員崗位。“2017年,在同濟的兩個王牌學院,先后有13位學生放棄設計與藝術領域的高薪職位,選擇留校當輔導員。”李睿說,他們曾經分赴47座城市采訪409位校友,也曾奔赴臺州黃巖沙灘村,用腳步丈量鄉村,用“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精神,激勵學生留下來,為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和他們對話”
“我喜歡和學生在一起,他們身上涌動著的,永遠是年輕向上的活力。”這是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海洋學院黨委副書記范蕊在《在海灘上種花——一個大學輔導員的工作日志》中的一段話,也是她多年輔導員生涯的心聲。
“在信息龐雜、價值多元的時代,學生能在網絡上接收到各種各樣的資訊,這時候就必須有人幫助他們辨別真偽、分清善惡,引領他們的思想。而輔導員正應成為網絡思政教育的先行者,以學生喜歡的方式與他們對話,引導和陪伴他們成長。”范蕊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做的。
從人人網到QQ空間,從新浪微博到“陌上花開”微信公眾號,她一直堅持利用網絡,記錄學生的點點滴滴、為學生答疑解惑。她在網上為學生寫下600多篇文章,近100萬字;擁有粉絲近2萬多人,回答學生提問上萬條,幾乎“有問必答”。
同樣善于運用新方式新手段,取得良好思政教育效果的,還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輔導員任雅才。她組織學生黨支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拍攝了12段反映學生校園學習生活的微視頻。
從腳本撰寫、視頻拍攝,到后期制作、網絡傳播,學生們群策群力,既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也增強了情感上的認同。
“我的祖國給了我生命和智慧,如果我的愛能對祖國有一點點貢獻,我將百死不辭!”原創話劇《錢學森》在全國巡演期間,劇中的這句臺詞在青年學子中“火”了起來。這部由上海交通大學師生根據新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交大校友錢學森生平事跡創作而成的話劇,幕后制作人便是學校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汪雨申。
汪雨申說,希望自己成為開墾交大校園文化、播種交大精神文化、培育交大原創文化的實踐者和開拓者,用文化打造德育精品。
“學者而師,而師者學,意思是要求我們老師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汪雨申說,我愿意與學生們相伴成長,持續關注新一代大學生的特點,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讓他們找到屬于自己人生的閃光時刻。
先是大連一高校輔導員隔空告知同學床板長了蘑菇,隨后廣州一大學生發現晾衣架上出現一個鳥窩,再后來辣椒樹,紅薯藤相繼被發現。這些發現無不讓網友驚嘆,同時又好奇:接下來還會出現什么?
根據《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廳關于組織開展“第七屆全省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暨“第十二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推選活動的通知》(豫高發〔2020〕58號)要求,經學校推薦、材料評審、個人工作特色陳述、網絡答辯、綜合評議等環節,下列輔導員入圍“第七屆全省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自公布之日起7日內,任何單位和個人對公布的結果有異議,可以書面形式向我廳思政處提出。
理想的就業是選擇適合自己、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特長的工作崗位,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危機中育有新機,奮斗者終有所獲。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的求職路上,大學畢業生如何“突圍”,來聽聽學生、老師和就業指導部門負責人的心聲。
面對即將結束的四年大學生活,也許你對即將開始的新的人生歷程躍躍欲試,也許你因疫情原因而無法畢業合影而依依難舍。但無論如何,請各位同學不要因為疏忽大意,而落下了自己大學四年中所獲得的各類證書。
截止到2月13日,北大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已累計收治危重癥患者200余例,而作為領導組組長,喬杰也已在武漢駐守12天。作為國家產科質控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喬杰也關心著武漢地區孕產婦的安全。堅守戰“疫”一線的醫學教授,請多保重
黨領導人民抗擊疫情的偉大實踐,是一部生動鮮活的愛黨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教材,是一堂感人至深的愛黨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大課。病毒雖然可怕,但是我們有團結一心戰勝疫情的堅定決心,有心連心的團結,有必勝的精神支撐,全民抗疫,從我做起,共克時艱。
疫情當下,最讓教育人牽掛的就是孩子及家長們的身體健康,為了科學有效地抵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各地紛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保證孩子睡眠充足,營養合理,生活有規律,注意保暖,適度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嚴把考試和畢業出口關。落實學士學位管理辦法,健全學士學位管理制度,嚴格學士學位標準和授權管理,嚴把學位授予關。
2.以李芳老師感人事跡為原型創作編排的音畫劇詩《星空》巡演活動 4.“學習時代楷模 成就出彩人生”師德教育主題征文演講比賽和優秀案例評選 2019年河南省慶祝教師節的主題是: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爭做出彩河南教育人。
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詮釋,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氣質的彰顯,網絡空間自當大有可為,也當大有作為。讓網民喜聞樂見的正能量榜樣、文字作品、圖片、動漫音視頻、專題活動脫穎而出,正是“五個一百”活動能夠站在時代潮頭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