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3日22:17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雷達是戰場上發現目標的千里眼,也是國防建設中的重要裝備。我國的雷達事業在1949年起步,和新中國一起走過了70年歷程。幾代雷達人接續奮斗,默默奉獻,鑄就了護衛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石。
今天(3日)的《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我們就從幾份塵封多年的素描說起。
年近八旬的邵潤朋老人至今珍藏著這些素描畫作,因為這里面描繪的是他年輕時奮斗過的地方。
這些素描描繪的是一個叫黃羊山的地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邵潤鵬和當時中國最頂尖的雷達專家都聚在這里,打造中國第一部遠程相控陣預警雷達。
這種相控陣雷達的特點就是通過對發射的電磁波加以控制,不需要轉動天線就可以眼觀六路,盯住高速飛行的目標。這是個關乎國家戰略實力的技術,國外是絕對保密的。中國的雷達人必須從原理驗證做起。
張光義院士就是這部雷達的總設計師。為了控制住成百上千條雷達波,必須使用計算機軟件。可在當時,國內計算機技術相當落后,身為總師的張光義,甚至要從零起步自學電腦編程,加入技術攻關的行列里。
那時,技術人員就住在這些大山深處簡陋的平房里,一待就是幾年。工作間隙才有機會到附近的縣城采購些生活用品。
由于嚴格的保密,沒人知道這群衣衫襤褸的人就是為國家研發戰略重器的科研人員。經過十幾年的建設,預警雷達終于實現了“站崗放哨”。1983年1月,前蘇聯一顆核動力衛星墜向地球,全世界面臨核污染的威脅。憑借這部雷達觀測數據,我國準確預報了衛星墜落時間和地點,震撼世界。
國家需要的,再難也要干出來。憑著這股勁,中國雷達人完成了一次次艱難的突破,讓中國雷達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如今,國產雷達不僅隨預警機、航母守護祖國海空,也在交通防災等領域造福民生。而這座退役的雷達,如同鑲嵌在大山上的一座豐碑,銘刻著雷達人不忘使命的堅定誓言。
虹口區是上海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全區60歲以上老人比例近40%。2018年11月,在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日托所的老人 。
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是一張回答了70年的時代考卷。70年前,中國共產黨人從西柏坡邁開“進京趕考”的步伐。70年,“趕考”的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南考察時,在大理洱海邊,他囑咐當地干部群眾“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四年過去了,現在的洱海是什么樣子?今天我們去看一看。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教育專場新聞發布會,70年來,河南各級各類教育實現了重大跨越。
在剛剛建成的洛陽市伊水游園古韻段,綠樹掩映著碧水,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休閑游覽。古韻段上游是世界文化遺產洛陽龍門石窟,洛陽市從遺產保護、旅游、風景等層面進行規劃建設,投資兩億元打造了園林小景、親水平臺、鳥島等配套設施。
單家集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的興隆鎮,地處寧夏、甘肅的交界地帶,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曾三次路過并駐扎在這里,以單家集南部為中心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
湘江戰役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紅軍將士面對國民黨軍的絕對優勢兵力,以鮮血和生命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征路萬里行”移動直播報道團隊由湖南來到廣西,尋訪85年前中央紅軍血戰湘江的壯烈歷程。
?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省(區、市)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今天(3日)聚焦廣東的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個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業省份,到近30年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70年來,廣東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新時代的廣東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開啟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寧波裝,妝天下”。一百年前,浙江寧波“紅幫裁縫”靠一把剪刀、一個熨斗、一卷皮尺闖天下,以精湛的工藝,在中國服裝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