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9日16:20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從1970年我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到如今,長征系列火箭已突破300次發射,中國正在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
火箭專家龍樂豪院士已經81歲高齡了,但他依舊活躍在運載火箭研制的工作中。不久前,他又一次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親眼見證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突破300次。
上世紀80年代初,把衛星送入距地面36000公里的太空軌道還是西方航天大國壟斷的高技術。龍樂豪帶領團隊,歷盡曲折,讓中國成為世界第四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這樣,中國航天才有了發射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和月球探測器的能力。
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一定能搞。這是很多像龍樂豪一樣的老航天人常掛在嘴邊的話。新中國成立之初,包括錢學森在內的一大批科學家,懷抱著讓祖國富強的理想,輾轉回國,成為中國航天第一批拓荒者。
就這樣,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從研制導彈起步了。盡管從今天的角度看,這是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路,但對于當時新中國,這一步邁得同樣無比艱難。1962年,中國人研制的“東風二號”導彈就要進行試驗。
誰都不相信中國可以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把航天搞起來。但不信邪的中國航天人經過十七項大型地面試驗,105次發動機試車,終于在1964年6月29日讓“東風二號”發射成功。這也使中國人認清了:搞航天,只有自力更生一條路。
沿著這條艱難的道路,幾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留下了一個又一個震撼世界的里程碑。
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把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我國是世界第五個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
2003年,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獨立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對月球背面進行著陸探測的國家。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80后的設計師胡偉正在為下一發火箭發射任務做準備。他說,老一輩航天人把接力棒交到了他們這輩手里,就不僅要做國外能做的事,而且要做得更好。今年中國航天的發射次數還將突破30次。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傳承著這份精神,中國開啟了邁向航天強國的新征程。今年,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歷經發射失敗后將展開首次復飛;今年,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火箭已經展開關鍵技術攻關,中國航天未來更大更新的舞臺,大幕已經拉開。
虹口區是上海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全區60歲以上老人比例近40%。2018年11月,在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日托所的老人 。
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是一張回答了70年的時代考卷。70年前,中國共產黨人從西柏坡邁開“進京趕考”的步伐。70年,“趕考”的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南考察時,在大理洱海邊,他囑咐當地干部群眾“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四年過去了,現在的洱海是什么樣子?今天我們去看一看。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教育專場新聞發布會,70年來,河南各級各類教育實現了重大跨越。
在剛剛建成的洛陽市伊水游園古韻段,綠樹掩映著碧水,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休閑游覽。古韻段上游是世界文化遺產洛陽龍門石窟,洛陽市從遺產保護、旅游、風景等層面進行規劃建設,投資兩億元打造了園林小景、親水平臺、鳥島等配套設施。
單家集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的興隆鎮,地處寧夏、甘肅的交界地帶,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曾三次路過并駐扎在這里,以單家集南部為中心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
湘江戰役關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紅軍將士面對國民黨軍的絕對優勢兵力,以鮮血和生命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征路萬里行”移動直播報道團隊由湖南來到廣西,尋訪85年前中央紅軍血戰湘江的壯烈歷程。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雷達是戰場上發現目標的千里眼,也是國防建設中的重要裝備。我國的雷達事業在1949年起步,和新中國一起走過了70年歷程。幾代雷達人接續奮斗,默默奉獻,鑄就了護衛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石。
?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省(區、市)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今天(3日)聚焦廣東的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個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業省份,到近30年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前列,70年來,廣東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新時代的廣東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開啟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寧波裝,妝天下”。一百年前,浙江寧波“紅幫裁縫”靠一把剪刀、一個熨斗、一卷皮尺闖天下,以精湛的工藝,在中國服裝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