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1日09:47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代表委員話長江經濟帶】
崔鵬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做好長江上游災害防治
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頻發,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防災減災“三個轉變”給減災科研人員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們要深入研究,從災害預測、預報、預防到綜合治理,再到社區災害風險的管理,形成一整套的技術和方法,把減災關口前移,更加注重綜合減災與風險管理。我們不僅要寫成文章發表學術觀點,更重要的是把研究成果運用到防災減災工作中去,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未來的災害防治,我們要在以往巖土工程措施基礎上重視生態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還要通過宣傳培訓,增強群眾防災減災的意識,使防災減災成為群眾的生活常識和自發行為。我們也希望進一步推動綜合性防災減災,把災害防治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結合起來,在除害的同時興利,讓群眾真正安居樂業,服務長江經濟帶健康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周洪雙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10日 06版)
8月18日下午,正在安徽省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蒙洼蓄洪區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我們要抓住與自然災害交手的機會,鍛造強大的抗御災害能力,用不斷發展的科學認識自然,全面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凌月明介紹,1—7月份,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047起,造成103人死亡失蹤,與前5年平均數比較,今年死亡人數下降42%。凌月明表示,自然資源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地災和海洋災害的防治: 一是加強指揮調度。
習近平: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這段話出自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入汛以來,南方部分省份持續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險情。汛期以來,共發布國家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94條,其中橙色以上17條,各地共發布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1056條,其中橙色以上167條。
6月11日,自然資源部又派出4個專家工作組分赴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指導地方做好災害趨勢研判、排查巡查、監測預警、災害調查處置等工作。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地質災害防治處處長 李曉春:比如說云南5月20日以來,雖然遭遇了連續的強降雨,但是成功地轉移了2700多人,實現了成功的避險。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2周年,也是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12年前,地震造成的山洪、泥石流、山體崩塌等次生災害頻繁發生,讓救人救災、打通生命線等應急救援工作頻頻受阻。
2020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近日,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發出通知,安排部署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
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今天是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 你可記得 當災害發生時 誰總是沖鋒在前
2019年8月14日,成昆鐵路涼紅至埃岱站間,突發數萬方高位巖體崩塌,致17人失聯,事前也沒有發現地質災害發育痕跡。從貴州興義和甘肅黑方臺的預警實踐可以看到,這套技術已經能將地質災害預警做到53分鐘倒計時。
(記者常欽)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牽頭負責的《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完成。該圖系還統一了全國地質環境圖系地理信息底圖庫,編制了《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技術要求》《全國地質環境圖系數據庫建設技術要求》《全國地質環境圖系專業術語匯編》等技術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