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3日08:35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
鄭州,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
從籍籍無名的鄭縣,到如今一躍成為國家中心城市鄭州,關于鄭州的記憶,有無數切口可以作為注腳。
但始終無法繞過的,是曾經的燕莊。
從毛主席視察的麥浪起伏的燕莊村,到如今高樓林立的商業地標“曼哈頓”;
從曾經停飛噴灑農藥飛機的鄭州東郊燕莊機場,到如今成為“國際鄭”靚麗名片的鄭州CBD中央商務區……
燕莊的變遷歷程,濃縮了鄭州城市變遷的珍貴記憶。
燕莊的前世今生,承載著鄭州城市變遷的典型故事。
2018年,是慶祝改革開放40年的重磅節點。40年來,鄭州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映象網以燕莊的變遷為切入點,著重截取1978-2018四十年的時間刻度,從城市建設、交通改善、居民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為鄭州改革開放四十年,乃至河南改革開放四十年,鉤沉作注,力圖為一億河南人,提供一個直觀展現鄭州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偉大成就的窗口。
核心提示:
早在1990年,“綠城”鄭州市綠化覆蓋率就高達35.25%,居當時全國省會城市第三。
“原來走金水路回燕莊,下雨天不用打傘,大熱天不用戴帽,因為路兩邊參天的法桐樹既能擋雨,又能遮陽。”鄭州市燕莊村60后村民吳德民說。
如今,鄭州市被眾水系環繞,成了名符其實的水域靚城,種麥放羊早已成為燕莊村民的記憶。燕莊周邊日新月異的變化,正是鄭州城市管理不斷升級的縮影。
映象網記者 陳偉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鄭州密布著法桐樹
鄭州“綠城”之名,來源于一棵法桐樹
“這簡直是一座綠城嘛!”在80年代由河南電影制片廠出品、鄭州市規劃環保局委托拍攝的電影《綠城狂想曲》中,歸國老華僑看到當時的鄭州市綠化規劃圖后,發出了如此感嘆。
而“綠城”這個名字不止是老華僑的一句感嘆,更是因為在1990年,鄭州市綠化覆蓋面積達2683多公頃,綠化覆蓋率35.25%,居當時全國省會城市第3名。
“原來走金水路回燕莊,下雨天不用打傘,大熱天不用戴帽,因為路兩邊參天的法桐樹既能擋雨,又能遮陽。”60后燕莊村民吳德民說,八、九十年代的鄭州,不管是大街還是小巷都栽滿了法國梧桐樹(簡稱“法桐”)。
從吳德民的回憶中可以印證:因為遍街栽種的法桐樹,鄭州“綠城”之稱非一時虛名。
而鄭州之所以大面積栽種法桐樹,是因為有這樣一段往事。
時間回溯到建國初期,河南省政府從開封變遷至鄭州,因為當時黃河決口,使得鄭州從東北到東南形成幾十公里的大沙丘,風一吹,鄭州就成了風沙之城。據資料顯示,鄭州在1950年至1970年間,沙塵暴天氣年均9.7個,有時最多一年能達22個。
面對如此嚴重的風沙侵擾,1951年,鄭州市政府下發文件,號召全民種樹,一個人種兩棵,必須要保種保活。為此一場聲勢浩大的植樹活動就此展開。
為了支援省政府建設,當時燕莊村先后組織了100多輛馬拉貨車,運送建筑材料及樹苗。而在這些樹苗中,就有法桐樹。
最早提出在鄭州大規模種植法桐樹的人,是時任鄭州市副市長史隆甫。
史隆甫曾留學法國,他了解法國梧桐樹在綠化和治理風沙方面的優勢。但當時鄭州沒有法桐樹,于是他又想辦法從上海引進,然后在鄭州搞實驗。
經過實驗后,史隆甫發現,鄭州地區的沙質土壤特別適合法桐樹成長,法桐在這里比在上海、南京長得都要好,于是他開始號召全市大面積種植法桐樹。
到了六、七十年代,生命力旺盛的法桐樹,已經高過了許多當時的樓房,當時從空中俯瞰鄭州,整座城市儼然變成了一片綠色。而史隆甫也因此被大家稱為“鄭州法桐之父”。
“小時候放暑假,家屬院里男孩子們最有意思的集體活動,就是圍在法桐樹下玩彈珠。”鄭州“土著”李楊懌說,法桐樹是他們這些80后共有的童年記憶,“在那個沒有電腦、沒有手機的年代,好像有關于游戲記憶里都有法桐樹。”
如今的鄭州法桐樹街景
如今,在鄭州許多街道仍能看到法桐樹的身影,但是支撐鄭州“綠城”之名的,卻不止是法桐樹。
現在的鄭州市以道路綠化為骨架,公園、廣場、游園廣泛分布,濱河公園貫穿市區,點、線、面結合,市區園林與城郊綠化融合,三季繁花、四季常綠。僅2017年,鄭州市區就新增綠地1380.11萬平方米,新增游園24個。
如今的金水河風光迷人
曾經的“臭水溝”,如今的生態水系
管城環抱繞金河,瀲滟晴光涌綠波。頻洲曬網聽漁唱,柳樹飛橋有客過。這是一首清朝詩人詠金水河的詩。從詩中可以看出,被視為鄭州城市符號的金水河,曾經有過豐富的物產、迷人的風光。明清時,“金水晴波”還被列為鄭州八大景之一。
上世紀70年代,改造前的金水河
與詩里描述的不同,金水河也有過一段不堪的往事。“改革開放以前,金水河因遭受污染,致使河流兩邊樹木相繼死掉,垃圾成堆,河道壅塞,流水不暢。”燕莊村宋長潤說,金水河的東半段大部分在燕莊境內,途經司家莊、燕莊、聶莊及黑朱莊四個自然村,“一到夏天,金水河就變成了‘臭水溝’,堵塞的河流臭氣熏天。”
“從1978年開始,金水河進入以綜合開發、統籌規劃、截流污水、引蓄清水、美化市容為重點的新時期。”據宋長潤回憶,1996年鄭州市政府又投入巨資進行改造,建起了擁有五大景區,十一公里長的金水河濱河公園。
“改造后的金水河,樹更多了,草更綠了,水更清了,而且散步時還能聽到久違的蛙鳴。”鄭州人劉雙林回憶說,80年代初他參加工作時,金水河上有一座“水上餐廳”堪稱當時鄭州最好的餐館。餐廳就建在金水河上,抬頭是綠樹匆匆、低頭是清澈河水,“因為用餐環境優美,許多人都以能去那里吃一頓飯為榮。”
其實不止是曾經“臭氣熏天”的金水河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如今的鄭州已經達到:金水河、熊兒河、賈魯河,河河相連;龍湖、龍子湖、象湖,湖湖遙通。因為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的逐步完善,鄭州從一個“缺水”的典型北方城市變成了一座水域靚城。
“燕莊附近的‘河景房’銷售非常緊俏,雖然普遍要比其他房型高出20%左右,但是大家還是愿意購買。”在燕莊附近某二手房中介公司任職的章騰飛說,“河景房”這個詞也是最近幾年鄭州生態水系越建越好而炒熱的,因為金水河、熊兒河環境越來越好,緊鄰河邊、面朝河邊的房源特別容易出手,“過去有一套海南的海景房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現在擁有一套金水河邊的河景房成為大家買房的新時尚。”
過去的燕莊城中村,垃圾堆積在路邊的情形隨處可見
從“堆路邊”到垃圾分類,“扔垃圾”方式改變見證鄭州人生活環境變遷
“各村沒有改造之前,垃圾都是堆在路邊,有時候幾天才清理,特別是夏天,味道特別大。”宋長潤說,許多人對城中村的負面印象除了“接吻樓”之外,“垃圾遍地”也是城中村的詬病之一,“因為人口眾多、場地有限等原因,城中村的垃圾處理一直是令人頭疼的難題。”
“我小時候扔垃圾都是從樓道里的垃圾道扔下去。”鄭州90后朱磊口中的“垃圾道”,是上世紀90年代鄭州許多新建樓房特別流行的建筑方式,房屋建造時就在每層樓道處設置了垃圾口,居民不用下樓,扔垃圾通過樓道的垃圾通道就能完成,然后再由專人定期清理,“這種方式雖然省時省力,但是因為長年使用,垃圾道里就像下水道一樣藏污納垢,特別容易滋生蚊蟲。”據朱磊回憶,在2000年左右,這種垃圾通道扔垃圾的方式就被廣泛取締,原來的垃圾口也被水泥封死。
鄭州市內已投入使用的垃圾智能分類設備
“自2009年搬入新居后,燕莊村垃圾開始分類處理,新小區綠樹成蔭,道路寬敞,再也不見原來垃圾遍地、滿街惡臭的樣子。”宋長潤說,現在燕莊許多回遷小區內,都有指定的垃圾堆放點,并排放置了三種垃圾桶,分別是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方便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未來我們燕莊的分類垃圾桶的形式將通過顏色和標識更加醒目,垃圾智能分類設備也將投入使用。除此之外,放垃圾還可以得積分,居民可以通過積分兌換垃圾袋、洗化用品等獎勵。”
燕莊語記
30+
鄭州人李楊懌:原來孩子們游玩嬉戲只能在法桐樹下,現在遍街的游園,孩子們再也不用發愁無處可去。
40+
鄭州人劉雙林:一條金水河,承載的不止是鄭州人的記憶,更是鄭州發展的見證。
50+
燕莊黨總支書記宋長潤:“扔垃圾”方式的變化,是鄭州人居住環境改變的縮影。
60+
燕莊村吳德民:原來走金水路回燕莊,下雨天不用打傘,大熱天不用帶帽。
大事記
1953年,河南省政府確定省會從開封遷至鄭州。
1978年,金水河進入綜合開發、統籌規劃、截流污水、引蓄清水、美化市容為重點的新時期。
1996年,金水河改造開始,建起了擁有五大景區,十一公里長的金水河濱河公園。
2008年,城中村改造接近尾聲,燕莊自然村整體回遷。
2015年,鄭州市環城生態水系循環工程動工。
2017年,鄭州市區新增綠地1380.11萬平方米,新增游園24個。
公交與地鐵組成立體交通網,讓燕莊的交通優勢凸顯,吸引了眾多國際一線品牌。
2006年初,鄭州市委、市政府為拓寬金水路,打通未來大道,決定對燕莊自然村這個城中村進行整體拆遷改造。其成功拆遷,也成了一個典范,被譽為鄭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燕莊模式”。
如今的燕莊有著寬闊的馬路,四通八達的立交,地下飛馳的地鐵,頭頂高聳入云的大廈,還有成為鄭州掌上明珠的鄭東新區CBD……
鄭州被稱作“商城”,不僅是因為商朝曾在此建都,更是因為商貿業貫穿著了鄭州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鄭州曾有4次商業大變革,其中有兩次,發生在燕莊。過去,鄭州的地標建筑是63米的二七紀念塔。如今,鄭州的地標不斷被“刷高”,388米的中原福塔,280米的“大玉米”,還有數不勝數的那些高樓大廈……
在“坐飛機還要開證明”的年代,燕莊機場是鄭州人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開端;如今在機場原址上建立起的鄭東新區,依舊承載著鄭州人對未來的憧憬。從“老機場”變成“鄭中心”,鄭州也從過去的“大鄭縣”,變成了今天在許多外地人眼中,可以與“北上廣”媲美的“國際鄭”。
從市區盡頭到城市心臟,“身份”的轉變,讓燕莊見證了鄭州版圖的擴張。
燕莊的變遷歷程,濃縮了鄭州城市變遷的珍貴記憶。燕莊的前世今生,承載著鄭州城市變遷的典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