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0日14:40 來源:河南共青團
在大家的印象里
能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
是不是都應該有一定年紀的人呢?
而在河南
有這樣一位剛剛三十歲
卻已經成為全國技術能手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人
他就是河南省首批十名“中原大工匠”中
最年輕的一位
國家電網平高集團機械制造事業部
車工班班長 胡中輝
胡中輝,1987年出生
2005年進入平高集團
成為一名普通車工
雖說車工是最基層的工種
工作環境待遇沒法和集團研發部門比
但胡中輝卻沉下心來
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向老師請教
一道工序一道工序上車實踐
胡中輝(右一)和師傅劉洪亮(左一)
“
他們同時進廠的有很多,
有的覺得找個工作到底了
他不這樣想
要學個技術,要學就學好
要在這個地方有個作為
他有上進心,他熱愛這個職業
——胡中輝師傅 劉洪亮
”
在平高電氣機械制造事業部車間里
胡中輝一直和工友們探討
一項新的工藝流程
“
工作需要一直在車床前站八個小時
感覺體力也跟不上
所以那時候我就想著
從技術方面、革新方面做些東西
——胡中輝
”
用數控機床代替部分傳統車床的加工工序
這樣工友就不用
八小時一直站在車床前了
胡中輝(左二)和工友們探討工藝流程
傳統車床加工誤差在0.05毫米
胡中輝加工的零件
要安裝在超高壓、特高壓電氣開關里
對精度要求更高
差之毫厘,就會造成零件不合格
為此,他一遍一遍練習,用心總結
經過日復一日的努力
把誤差控制在了0.02毫米之內
比一根頭發絲還細
老師的言傳身教
加上自己的勤學苦練
21歲的胡中輝就被破格授予技師稱號
23歲代表集團參加國家級技術大賽
獲得第五名
過硬的技術是創新的前提
平高集團八百千伏開關焊接支架
過去一直采用日本技術
為了實現技術轉化
胡中輝和同事們
自行設計道具和卡具等工藝裝備
改進加工方法
整整在車間泡了兩個月
攻克這一難題,為集團節約了近百萬元!
從過去的“不能做”
變成現在的“我來做”
胡中輝帶領技術公關小組
攻克了活塞桿、動觸頭等
一個個關鍵零部件加工難題
幾年下來
胡中輝獨立設計制作的工藝裝備
就有一百多套
這些技術革新成果在行內得到推廣和應用
累計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800多萬元
“
干活一定要干到最好,干到極致
這是最基本的
我干車床就要把車床干好,干精干透!
——胡中輝
”
胡中輝堅持科技創新
截止目前共完成科技創新53項
獲得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
發表論文1篇
獲得“國優”QC成果1項
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國家電網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集團公司級以上科技獎勵19項
中國電力報、河南日報、河南工人報
曾多次對胡中輝的事跡進行報道
“
每個人的技能水平都達到一個很高境界
干的活很精細了
咱離那個制造業強國那就不遠了
中國制造2025
也就更快的更好的實現和落實
——胡中輝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斯是陋室,惟吾技馨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工匠力量
“中國制造”的名片才愈加亮麗
我們的國家才會有更大的飛躍
為“胡中輝們”點ZAN!
為河南點ZAN!
在花都鄢陵,有一個靠果樹栽培育種和寫論文出名的“泥腿子”“土專家”,他以農民身份當上貨真價實的鄢陵縣林業科研所所長。
從業17年的馮立雷是中建二局二公司中原分公司的總工程師,除了榮獲第三屆“中原大工匠”之外,還先后獲得“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建二局青年科技之星、河南省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
“從拿起焊槍參加工作,我已經在電力建設領域摸爬滾打24年”。中國電建集團河南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技術培訓中心焊工教練、高級技師陳建平感慨的說到。
今年72歲的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趙留安從事烹飪行業已經整整60年。60年來,他都在為傳承豫菜精髓,發揚豫菜文化而努力。
“之所以堅持創新38年,就是覺得石油人就要老老實實落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談到堅持創新的動力,朱一斌這樣解釋。
污水處理廠就像一座城市的腎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維護綠水青山的生命線。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12月1日上午,河南省總工會、河南省委網信辦在鄭州聯合啟動2020河南省“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河南省委網信辦主任郭巖松出席啟動儀式并為采訪團授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寇武江宣布活動啟動。
經濟的騰飛離不開千百萬技術精湛的大國工匠,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寧夏中衛,位于黃河上游,北靠騰格里沙漠,長久以來飽受風沙的侵擾。建國后,經過四代治沙人的努力,中衛西北部已經形成了一道守護中衛的綠色屏障。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唐希明,作為第四代治沙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工作的28年間,治沙面積達到了147萬畝。為國家節省資金,達6000千余萬元,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