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5日12:59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少不了。”五歲的沙馬子叁話音剛落,整個教室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不禁令人們忘記了窗外寒意逼人的冬雨。
可愛的沙馬子叁(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沙馬子叁是一名彝族小朋友,也是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大班的一名學生。灑拉地坡鄉幼兒園位于灑拉地坡鄉姐把哪打村,由原姐把哪打村第一幼教點和姐把哪打村第二幼教點合并組建而成。園長阿的子史介紹,今年9月他們剛搬到這里,由于幼教點規模相對較小,只有三十多個孩子,因此之前都是在租用的民房里授課。
目前,全園共有5個教學班172名幼兒,按幼兒年齡段設學前班、大班、中班、小班。全園現有10名輔導員,其中專科文憑7名,中專3名。
“乒乓球,上高樓,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轱轆轱轆錘,轱轆轱轆叉,轱轆轱轆一個變成仨……”羅英是10名輔導員之一,此刻她正站在教室前方,帶領孩子們一起邊唱邊比劃兒歌《乒乓球》。今年22歲的羅英畢業于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漢語言專業,三年前她選擇回到昭覺縣,成為了灑拉地坡鄉幼兒園里的一名輔導教員。
羅英在帶領孩子們演唱兒歌(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羅英透露,讓彝族孩子們學會一整首漢語兒歌并不容易,“大家剛來幼兒園的時候,不會說也不會聽(普通話),就跟咱們一開始學外語是一樣的”。如今,大班的孩子們基本上已經能夠使用普通話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
昭覺縣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總人口34萬,其中彝族人口占98.4%。“許多彝族小朋友在家里并沒有說普通話的條件,他們的爸爸媽媽也不會說普通話”,羅英稱上了幼兒園后,孩子們變得越來越開朗、自信,“小朋友在幼兒園學了普通話,回家后還能教自己的爸爸媽媽說普通話,也就是我們說的“小手拉大手”。”羅英說道。
目前,灑拉地坡鄉幼兒園開設的課程主要以學習普通話、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為主。“對于彝族小孩而言,學前學好普通話是非常重要的。”園長阿的子史表示,許多彝族學齡前兒童因為聽不懂普通話,在進入義務教育后上課聽不懂、學習跟不上,導致其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很多人就選擇輟學、出去打工。
對于這一點,同為彝族的羅英深有同感。“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當時我的語文老師是漢族人,因為聽不懂老師上課在說什么,我的語文成績才14分”,正是由于自己曾經的這份經歷,讓羅英下定決心回到家鄉成為一名“一村一幼”輔導員。
彝族小朋友們在表演節目(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是“一村一幼”的起源地。從2015年開始,昭覺縣按照“先近后遠,先多后少,大村獨立,小村聯辦,科學規劃,穩步推進”的原則,整合邊遠農村校舍資源,采用借用村活動室或租用民房等方式,推進“一村一幼”建設。所謂“一村一幼”,即以建制村為單位,一個村設立一個幼兒教學點,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可以接受到正規的學前教育。
“以前彝族是沒有幼兒園這個概念的,因此剛開始辦學的時候,家長們因為不了解,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擔心。”園長阿的子史表示,通過不斷地入戶走訪,向大家普及學前教育的重要性,村民們越來越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學生人數從最初的30個,增加至如今的183個,“因為家長白天要干活,一般是派一個家長代表,把附近住的幾家的小孩一起送過來”。
2018年5月27日,國務院扶貧辦在昭覺縣啟動“涼山州學前學會普通話”項目。目前,昭覺縣已實現幼教點全覆蓋,學前教育學生由2013年4227人增長至2019年24063人,學生增長了6.7倍,基本實現“聽懂、會說、敢說、會用”目標,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歪著頭的彝族小朋友(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孩子們剛來幼兒園的時候,年紀特別小,一直叫我媽媽,真的會讓你非常感動”“有個胖嘟嘟的小孩子,每天早上來上學的時候都會背一個小包包,里面裝著蕎麥粑粑要帶給我吃”,工作三年以來,羅英已經送走了兩屆孩子們,見證著他們進入學前班、小學。
“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孩子們在上小學的時候能夠基本聽懂普通話,這樣他們以后才有機會走出大山、走得更遠,到時候我們的涼山州也會變得越來越好。”說話間,羅英的嘴角一直帶著笑。
在這所位于大涼山深處、平均海拔高達2600米的幼兒園的入口處,“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幾個大字格外顯眼。“我的夢想是當一名警察,保護你們。”離別臨行時,正往教室走的沙馬子叁突然扭頭說道。
轉身離開,抬頭發現雨已經停了。
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記者劉楨珂)迎著初冬的暖陽,“決勝2020”看四川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涼山,來到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三河村立足資源稟賦,把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開發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游線路。
”,帕查有格立刻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對于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他早已有了清晰的思路,“懸崖村”未來的路始終向前。村民們在懸崖上的舊村開民宿、做導游,在懸崖下的新家學刺繡、種果樹,孩子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
隨著指揮員發號口令,幾名消防員迅速跑入村內微型消防站,換上專業滅火服,抬起手抬機動泵、帶上分水器等工具奔向目標地點,調試好裝備進行“火災”撲救。今年7月,在昭覺縣消防救援大隊幫助下,三岔河鄉三河村也順利建成了義務消防隊和微型消防站。
面對適應“全災種、大應急”的任務需要,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正在加快轉型升級,廣大消防救援指戰員堅定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斷對標職能定位。而像火普村志愿消防隊這樣的基層站點,就是涼山彝族自治州消防救援支隊眾多守護脫貧攻堅硬仗戰果的“防火墻”之一。
今年國慶節前,彝族群眾沙馬作葉搬到了四川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沐恩邸社區。今年全面脫貧目標完成后,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貧困戶安子子伍一家6口住進了80平方米的新房,房子東南朝向,陽光充足,客廳、臥室、廚房、廁所、牛圈分區有序,屋外還有一個小院子。在走訪中,我們感到駐村扶貧工作隊下鄉的幾年,就是用真心真情“繡”牢民族同心的幾年。
四川大涼山普雄至攀枝花的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車”,穿行于我國深度貧困“三區三州”之一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為閉塞的山區搭起了一座與山外世界溝通的橋梁。這輛綠皮車30年來票價不變,成為方便彝族老鄉乘坐的“便民車”。
8月29日,涼山州照覺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彝族群眾在家門口學習彝繡技藝。在漆器廠務工的社區居民吉伍立布莫說,漆器廠毫無保留地開展漆器技藝培訓,并提供就業崗位,促進了漆器技藝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四川涼山州七個未摘帽貧困縣緊盯教育、醫療等“三保障”,對照核心指標,逐戶排查督戰,防止因病致貧、返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確保貧困縣按時摘帽,群眾穩定脫貧奔小康。了解到這一情況,蕎窩鎮“控輟保學”專員楊洪和班主任老師多次家訪,給她們講解教育扶貧政策。
在布哈和武警官兵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梭梭拉打村舊貌換新顏——文化廣場、觀光河堤、飲水用電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果蔬大棚、彝族刺繡、經果林項目等10余個特色產業初具規模…… 布哈(右)在梭梭拉打村養蜂合作社向養蜂師傅請教技術(2019年6月12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