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4日13:4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 周洪雙 靳曉燕 郭俊鋒
“男性繡師作品有什么不同?”“更有力道!”
在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牛牛壩鄉北辰社區彝族刺繡工作坊車間,有一名“男繡娘”——海來拉都。他是這里唯一的男性,卻擁有出眾的刺繡技藝——一件繡品衣服能賣到3000元。
“非遺+扶貧”,讓從小就喜歡刺繡的海來拉都,找到了施展技藝之地,也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門路。
8月29日,涼山州照覺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彝族群眾在家門口學習彝繡技藝。光明日報記者郭俊鋒攝/光明圖片
近年來,涼山著力將彝繡、銀飾、漆器等眾多獨具特色的傳統工藝轉化為脫貧生產力,既帶動了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也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走出了一條“非遺+扶貧”的致富道路。
就近靈活就業
涼山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傳統手工技藝,具有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優勢,是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8月下旬,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記者來到了涼山州越西縣樂青地鄉瓦曲村一家銀飾作坊,工匠們正全神貫注地制作各種銀飾,頭飾、耳環、領牌、胸牌、手鐲、戒指等在竹籃里分門別類地堆成了小山。
“這里一天加工的銀飾有二三十斤?!弊鞣恢髑景⑶沂侵菁壏沁z傳承人。前幾年,駐村第一書記找到他,請他教村里的貧困戶做銀飾。他作為黨員,一口答應,開坊授徒,吸引了30余人常年學藝、務工,一年能賣出銀飾產品好幾噸,帶動全村數十戶走上了致富道路。
在脫貧攻堅戰中,瓦曲村堅持“黨建+非遺+扶貧”工作思路,先后培養吸納10名優秀銀飾加工從業者成為黨員,發揮好黨員干部“傳幫帶”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1個黨員+1個大戶+1個群眾”的結對幫帶機制,帶領村內群眾致富奔小康。
村民們或自己開坊,或學藝務工,除滿足本村村民就業需求之外,還吸引了大量鄰近村民來此就業。鄰村村民威色達爾子在曲木阿且的作坊務工已有好幾年了,每天100多元的收入,讓他家早早地告別了貧困。
目前,瓦曲村全村360戶中有200戶從事銀飾加工,產品遠銷成都、上海等地,全村年產值達4000萬元。
“彝族人對銀飾的鐘愛,是沿著血液,從祖先那里傳承而來的,我要將它繼續發揚光大?!鼻景⑶艺f,彝族銀飾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正成為推動大涼山脫貧的重要力量。
更好適應市場
越西縣普雄鎮呷古村是遠近聞名的“彝繡第一村”,幾乎家家戶戶的女孩從小就會彝繡。
8月下旬,記者在呷古村見到了年輕的繡娘吉克妹美木。最近一周,她完成了30余雙彝繡襪子的訂單,每雙能掙15元。原先自己繡自己穿的彝繡變成商品后,2014年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吉克妹美木,有了穩定收入,即將徹底脫貧。
彝繡以紅、黃、黑為三大原色,作品種類繁多、豐富多彩,是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頗具影響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年,唯品會派團到呷古村考察后表示,要將彝繡這種傳統手工技藝帶出大山,讓它與現代服飾有機融合,從而使它變得更加時尚化和生活化。設計師們提取彝繡元素,與現代時尚元素相融合,設計出時尚、精美、大眾化的服飾,并作為訂單交給呷古村的繡娘加工,再通過唯品會的平臺銷往全國。
如今,呷古村已成立彝繡合作社,通過“非遺+時尚+電商”的模式,不僅讓彝繡走了出去,更讓彝繡帶動村子的發展。2019年,呷古村銷售彝族服裝、包包、圍巾、裝飾品1000余件,創造利潤10余萬元。
彝繡非遺傳承人阿洛拉作莫透露,合作社正通過設計自己的品牌、建立更加先進的工坊、吸引更多“合伙人”加入,在弘揚彝繡文化的同時,讓繡娘們把傳統手工技藝變成更為可觀的收入,讓大家過上更好的日子。
非遺后繼有人
“非遺”與“扶貧”的結合,不僅讓更多人走上了致富道路,也讓寶貴的非遺技藝,在涼山大地上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越西縣普雄鎮呷拖村村民吉皮五合是吉皮家族第17代傳承人。2016年,他成立孜莫彝族漆器制作有限公司,帶動周邊村民10多人掌握了這門技藝,業務繁忙時有30多人參與制作。他們的產品,早已走出涼山、走向全國。
在喜德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光明鎮彝欣社區,一個漆器廠也成為很多居民的常去之地。偌大的房間內擺滿了茶盤、酒杯、木缽等漆器半成品,一些居民正在老師指導下為漆器上色。
彝族漆器是在彝族古餐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藝品,涉及彝族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彝族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傳統的彝族漆器以具有彝族特色的紅、黃、黑三色為主,圖案十分講究對稱性,其制作包括四十多道復雜的工藝流程。
喜德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彝族漆器民間工藝,是著名的彝族漆器之鄉。但漆器制作工藝復雜,以前,各自家族的漆器技藝不傳外人,也不傳女性,一度面臨傳承困境。彝欣社區建成后,1698戶、近萬人搬遷而來,一家漆器廠就成為解決居民就業、傳承非遺技藝的重要選擇。
在漆器廠務工的社區居民吉伍立布莫說,漆器廠毫無保留地開展漆器技藝培訓,并提供就業崗位,促進了漆器技藝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4日 04版)
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當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來自全省各地的曲藝名家表演了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河南墜子等節目,展示非遺曲藝文化的魅力。
黃河奔流,滋潤多彩中原大地;大河兩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寶豐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匯報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伴隨著國潮藝術蓬勃發展,我國兒童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新態勢,戲劇、音樂劇、歌劇、舞劇、形體劇、故事劇等爭奇斗艷。《小小非遺夢想家》童劇用創新傳承經典的模式打造兒童戲劇品牌,不僅為孩子們送去藝術享受和歡樂,受到廣大家長和孩子們的青睞,而且為傳統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黃圃飄色、賽龍舟習俗、麒麟舞、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中山市黃圃鎮一個鄉鎮就擁有4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臘味傳統制作工藝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人們在晾曬臘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藝彩云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云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吳涇鎮和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的傣族剪紙驚艷亮相,藍白相間的暈染色彩、精巧細膩的剪紙造型,帶來了濃濃的云南風情。
“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媒體采訪團走進石家莊市贊皇縣原村土布博物館。記者周國梁攝 近年來,在贊皇縣雪芹棉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1300多名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帶動了周圍6個鄉鎮17個村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來,夾在昆侖山和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的新疆和田地區天氣漸涼,當地厚重溫暖、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產銷旺季。
11月5日至7日,“決戰決勝譜新篇·文化扶貧在行動”網絡主題傳播活動四川站來到綿陽市北川縣、安州區,阿壩州茂縣、汶川縣等地,探訪當地文化扶貧工作成效?!薄 羌t的羌茶以當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為原材料,通過傳統的羌茶工藝純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壩州茂縣羌繡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繡傳承人李興秀談到羌族文化時,她告訴記者,羌族文化十分豐富。李興秀介紹,茂縣現有7個培訓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訓基地學習羌繡的刺繡、圖案、針法等技藝。
“合作社社員從5戶發展到104戶,從第一年產茶50多斤到去年年產茶5000多斤。吳紅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師學習手工制茶技藝,還自費到福建等地學習,總結出了羌茶12道傳統工序手工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