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17:10 來源: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11月30日電 群山環繞,林茂泉清,河南省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村就是這樣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紅河、紅橋、紅軍墓……這里也是一方紅色的土地,大別山精神的發源地之一。
河南省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村風光(中國日報網 呂佳珊攝)
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里羅城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挖掘鄉村紅色文化,發展旅游業,建設美麗鄉村道路48公里,不僅實現村村通,還連接了山外的世界。
信陽市商城縣里羅城村黨支部書記陳啟鑫說,“這幾年旅游業發展越來越好,村民在旅游業中發現了商機,現在紛紛返鄉發展農家樂、民宿,選擇外出務工的人反而少了。”
村里交通酒家的陳老板就是這樣。陳老板以前在外打工,收入不高,常常入不敷出。2013年,他返鄉之時正值里羅城村修路,他就留下來做了第一家農家樂。2015年,曾是貧困戶的陳老板一家通過農家樂脫貧致富。他說,最開始就是交通部修路,有一些修路工人吃住在這里,由一個房間一張桌子慢慢發展成一個農家樂小院,現在他的年收入可以達到20萬元左右。陳老板說,未來,他希望把農家樂好好經營下去,帶動更多群眾脫貧。
陳老板的脫貧致富不是個例,里羅城村廊橋別院農家樂的老板李紀芳也是如此。她說:“看著家鄉發展的越來越好,我就選擇返鄉創業,把自己曾經的一些經驗帶回來,開辦自己的農家樂。”雖然剛開始的時候生意也不好,但堅持下去,李紀芳的年收入也達到了十余萬元。目前,該村已經發展了農家樂、民宿20多家。隨著旅游業的興起,這里的茶葉、油茶、板栗、葛根粉等山貨可以直接面向游客,銷路也比以往好了很多。
據了解,里羅城村在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精心統籌打造里羅城鄉村振興示范區,積極培育鄉村民宿、創意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康養農業等新業態,不僅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還帶動了周邊村的協同發展。
一個秋日的清晨,記者從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城出發,翻越連綿陡峻的高黎貢山,中午時分,抵達“原始秘境”——獨龍江鄉。2018年,獨龍江鄉建成了400千瓦柴油發電及200千瓦儲能系統,實現水電、柴發、儲能多能互補的微型智能電網,為獨龍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撐。
今年34歲的武磊是民權縣綠洲街道辦任莊村的村民,2017年,在外務工的他返鄉創業,也見證了這幾年村里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年,民權縣委縣政府提出了“黃河故道生態走廊”保護性建設規劃,使民權黃河故道走上生態環境優化、提升之路,這也給任莊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臨河區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7.16萬元,為84戶21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新增基礎母羊408只、基礎母牛8頭、豬26口、雞177只進行獎補,戶均年增收1500元。聯豐村三組村民張慧琴利用自己院落里的2畝果園辦起了農家樂,農家樂年純收入7萬元,果蔬采摘收入1.4萬元,再加上20多畝土地流轉收入,年收入超過10萬元。
東鬧峪村黨支部書記韓成偉介紹,受益于短線產業,2019年,東鬧峪村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獲得淡水養殖分紅2000元,7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獲得光伏發電分紅3000元;當年就有103戶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51%。
鑄魂路、紅軍食堂、紅軍閱兵臺、紅軍后方醫院……從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中心出發,經過7公里的車程,盤山而上,引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畫在白墻上的紅色圖畫,這里是平均海拔900多米的吳地村。
“進了徐州府,先喝二兩土”,作為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基地,徐州一度靠犧牲環境發展經濟。5年來,我國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李映民 吉秋霞)正值秋收時節,新疆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開爾旺養殖專業合作社也喜獲豐收,500只羊陸續出欄,按照今年的市場行情,這一次集中出欄將收入65萬元。
沙赫布茲來到安徽省霍山縣 巍巍大別山 主峰在霍山
駱駝之于沙漠,向來都是一道獨特風景。在科爾沁沙地東南邊緣的草甘沙漠,每到旅游季,常英、李順和他們的駱駝就會特別忙。“現在天冷,旅游的人不多,我們就沒把所有駱駝都牽到景區來。這三頭就夠了。”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安徽共派出11327支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7595名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到基層一線。2019年,眼瞅著鄉村旅游越來越受歡迎,原本在茶廠務工的貧困戶肖細雨辭去炒茶的工作,在村里頭開起了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