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獨家 > 正文

河南29歲寒門子弟跳水救人不幸辭世,村里為其塑像立碑弘揚正氣

2020年11月23日07:32  來源:猛犸新聞

5034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申子仲

  (靖心廣場破土開工)

  11月21日,晨,氣溫驟降。

  沉沉霧靄里,安陽市湯陰縣伏道鎮(zhèn)南陽村村口。

  村委會門前回蕩起挖掘機的轟鳴,村里自建的小廣場,這天正式破土動工。

  “占地約有800平方米,我們打算給他塑像、立碑,建成一個紅色教育基地。”按照南陽村村干部們連日研究的方案和設想:以后每年到了9月1日村小學開學的日子,孩子都會被召集至此,向本村一位年輕村民致敬。

  建成后,也將直接用這位村民的名字來命名——”靖心廣場“。

  王靖心成為英雄的日子,是11月13日。

  11月13日的那個下午

  出事那天下午,王靖心妻子董儉倩正常上班并不在家。后來,她根據家里床鋪的挪動痕跡、書桌上的考研資料,洪河岸邊的自行車、籃球等遺物,參考丈夫單位同事的情況說明,大致梳理出了王靖心當時的行蹤——

  11月13日是星期五。

  頭天晚上,王靖心在公司備課寫教案,一直忙到次日凌晨兩點左右才休息。

  13日上午,王靖心照常到公司上班。或許是感覺過于疲憊,當天上午,王靖心向公司請了半天假,說想下午回家好好睡一覺。

  很明顯,年輕的王靖心中午回家后,并沒有順利入眠。

  輾轉反側,準備深造考研的王靖心掀開被子起床,到一旁的書桌看書學習。

  估計看書還是靜不下心,從小就酷愛打籃球的王靖心,決定到離家不遠洪河岸邊的籃球場,打一會籃球發(fā)發(fā)汗、散散心。

  大概在當天下午1點左右,他騎上自行車,馱著籃球出發(fā)了。

  王靖心和董儉倩租住在三里屯的一處民房,從家里到籃球場,順著洪河河堤柏油小道騎行,大概要20分鐘。

  洪河沿岸風景如畫。剛剛入冬,乍寒還暖,依然柳綠草黃。

  “救命!救命啊!”

  下午1時20分左右,騎行在岸上的王靖心,忽然聽到河邊傳來呼救聲。看到有個孩子在水里掙扎,他撂下自行車,向洪河堤下沖去。

  (洪河事發(fā)地段)

  下河救人,顧不得脫去外衣

  洪河是安陽市區(qū)的泄洪河流,源自上游彰武水庫,經萬金渠,取道安陽城南自西向東,在三里屯段微微扭動身軀,形成一道緩彎。

  洪河三里屯段,水面寬近50米,表面看似平緩若鏡,實則暗流涌動,河底地勢難測,最深處達八九米。

  孩子落水的地方,離洪河南岸的安陽市工學院學生公寓區(qū)不遠。有個小型的商業(yè)街依河而建,夾道的門面商鋪,都是專門服務學生生活的小店。

  落水的孩子名叫小涵(化名),在附近一所小學上五年級。年方11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齡。當天中午,他沒有遵守午托部不得私自外出的禁令,和兩三個同學跑到河邊玩耍,順道還買了杯奶茶喝個痛快。

  奶茶濺到了手上,黏糊糊的。小涵他們就把洪河當作了洗手盆,打算順著堤邊水泥臺階下去洗手。不料腳下猛一打滑,小涵跌落河中,他慌忙撲騰著想上岸,可身子不聽使喚,順流向河心滑去,幾個孩子當即嚇得連喊“救命”。

  王靖心循聲跑去,順手拽了根粗實點的柳樹枝。他跑去河邊遞去樹枝,大喊著讓孩子抓住。

  但小涵離岸邊已有一米多遠,伸手夠不到。

  眼看孩子在水里打著擺子,離自己越來越遠。王靖心顧不得脫去外衣,“撲通”跳入河水向孩子游去。

  入冬的河水冰冷刺骨,厚厚的棉衣經河水浸泡愈發(fā)沉重。救人心切的王靖心頓時體力不支,很難施展手腳。

  兩人漸漸滑向河面深處,情勢萬分危急。正巧由此路過的安陽工學院學生馬叢和荊向陽,見狀一邊打電話報警,一邊跑到緊鄰的商業(yè)街求援,大聲喊“誰會游泳?”“有人掉到河里了!”

  反應最快的,是路江元。

  接力營救

  路江元在商業(yè)街東門口附近開一家“菜鳥驛站”,當時他正在店里分揀快遞,聽到有人呼救,拔腿就往河邊跑,邊跑邊飛快脫去外衣,迅即跳進冰冷的河水。

  “河里有兩個人浮浮沉沉,明顯體力不支,眼看快不行了。”路江元回憶說,他游過去,先拉住了離自己最近的小男孩,然后折回,拼命往岸邊游。

  此時,在商業(yè)街開冒菜館的張同仁也跳下了河,從路江元手中接住孩子,在岸上群眾合力幫助下,將孩子拉了岸。

  路江元將孩子遞給張同仁后,立刻返向河心,準備搭救王靖心。“往回游到一半時,還能看到他的頭,往上露一下,又沉下去。但游到他下沉的位置,找了一圈也沒找到。河水太涼了,我也沒了力氣了,沒辦法,只能游回了岸邊。”

  菜鳥驛站的員工劉云龍,當時跟著路老板路江元,也跑到了河邊。

  見路老板沒找到人,劉云龍脫衣下河接力。

  終因水深流急,冰冷刺骨,苦苦尋找了20多分鐘,劉云龍力不從心,只得放棄。

  接到群眾報警的119、110、120陸續(xù)趕到現場。

  消防救援人員帶來了橡皮艇,并緊急通知安陽市水上救援隊火速增援。

  合力救援

  洪河三里屯段緩彎處,攔著不高的橡皮壩。

  洪河水流無語東去,至此壩形成落差,嘩嘩低語,聲似哀怨。

  橡皮壩上西側南岸,就是王靖心沖下去救人的地方。這兒,也是成立于2014年的安陽市水上救援隊,平日組織訓練的地方。

  “我們的隊員每天下午3點左右,都會來這里訓練,每次一般都會來倆仨人。如果那天事情再晚一會兒發(fā)生,就不用勞駕別人了。”救援隊員吳愛聯,回憶當天的救援情景,言語中滿是惋惜。

  當天下午,一共有9名隊員參加救援。根據經驗,隊員們順著王靖心下水后的游動軌跡排查。后來又坐上橡皮艇,順著水流,用長桿摸排。直到下午3點30分左右,在橡皮壩西南側20米的位置,找到了王靖心。

  此時,距王靖心下河救人,已經過去了兩個多小時。

  抬上岸后,早已等候在此的120醫(yī)護人員,動用所有設施,奮力搶救了近30分鐘,最終還是無奈搖頭。

  29歲的王靖心,眼睛再沒有睜開……

  天色將暗的時候,家屬接到通知,從40公里外的湯陰老家趕到現場。

  父親王應慶見到了冰冷的兒子,難以相信眼前的真實,本已孱弱的雙腿再也支撐不住,一屁股坐在地上。他低下頭,半晌一言不發(fā)。忽然撲到兒子身上,顫抖著輕喚:“靖心,你不該走啊”。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王靖心確實不該走得這么匆忙。

  還有太多的事,要他擔。太多的夢,要他圓。太多的情,要他還。

  他,可是王家的天啊。

  1991年1月,王靖心出生在湯陰縣伏道鎮(zhèn)南陽村清貧農家,往上數幾代人,都是老實巴交靠天吃飯的農民。

  (王應慶最放心不下的沖沖)

  靖心4歲時,母親因病去世,撇下兩個兒子。哥哥王沖沖大他3歲,因唐氏綜合癥存在嚴重智障,自小生活不能自理,吃飯都要家人端到嘴邊。好在靖心的奶奶申九枝,個性要強、心地善良,對傻傻憨憨的大孫子百般疼愛,不離不棄。

  母親過世后,父親王應慶再也未娶,起早貪黑在10多畝薄田里打拼,一個人扛起了四口之家。

  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王靖心打小就好學、上進。見到奶奶年歲漸長,常年患有心血管疾病,他就主動幫奶奶做家務,幫著伺候哥哥穿衣吃飯。父親積勞成疾,雙腿患有內風濕,他便跟父親一起下地,專挑重活兒干。

  因為要承擔過重的農活兒和家務,耽誤了不少讀書的時間。但王靖心知道“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農忙的時候,帶著干糧,也揣著書本,得空就瞄個三兩眼。

  畢竟是奶奶帶大的孫子,王靖心也是天性要強、愛面子。少年的他,特崇拜老家湯陰出生的民族大英雄岳飛,發(fā)誓要做一個文武雙全的“王武穆”。初中時,因為身體弱小斗不過頑皮的同學,他還專門跑到臨近的浚縣,在武校練了一段拳腳功夫。

  這一切,父親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就知道這小子將來一定會出息,王家總會有摘掉窮帽的那一天。

  摘窮帽

  為了那一天,王應慶傾盡家里所有,哪怕是借外債,也要供孩子讀書。

  2012年高考,雖說成績不算優(yōu)異,王靖心還是考上了商丘職業(yè)技術學校。大專畢業(yè)后,專升本考上了洛陽理工學院土木工程本科。

  2017年本科畢業(yè)后,為了方便照顧家人,王靖心回到湯陰。2018年3月,和相戀多年的女友董儉倩結了婚,小兩口還在安陽找了新工作。

  小董學的是食品專業(yè),在安陽一家私營企業(yè)從事食品安全檢測,月薪3000多元。王靖心則在一家民營教育機構的私塾培訓中心做教師,月薪是小董的兩倍還多,一個月有七八千的收入。小兩口還在離工作單位不遠的三里屯,月租300多元賃了兩間民房,算是有了自個的窩兒。

  靖心學業(yè)有成、新婚禮成、事業(yè)啟程。關鍵是,小兩口合起來1萬多塊錢的月收入,讓王家摘掉了窮帽。

  伏道鎮(zhèn)南陽村共有3400多口人,原有在冊登記貧困人口38戶,這里自然少不了王家。2018年,按照當地吃穿“兩不愁”、住房飲水醫(yī)療教育“四保障”的脫貧標準,在湯陰縣衛(wèi)健委等部門的長期幫扶下,主要也是在王靖心夫妻倆的努力下,一家人跟“貧困戶”三個字,徹底說了“拜拜”。

  對王應慶來說,兒子出息了,2018年后的生活,就像趕上風調雨順的莊稼地,滿眼希望。

  ”背著老娘哭,見了老娘笑。”

  66歲的王應慶走起路來,雙腿羅圈的厲害。

  “20多年的老毛病了,40多歲的時候就落下了內風濕,剛開始是一條腿。”王應慶說,因為家里負擔太重,壯年時忙著多開荒多種糧,剛開始腿疼也顧不上,每次都是吃點止痛藥頂著。后來,止疼片就成了他的日常必備,有時候吃了藥也不頂用。但想著靖心要上學,他就咬咬牙,忍了。“好不容易等兒子出息了,能去醫(yī)院開點貴的藥了吃了……”

  面對采訪,王應慶吃力控制著情緒,保持著僵硬的微笑,終于還是沒忍住奪眶的淚。

  眼下,靖心成了英雄這檔事,他沒敢告訴已經87歲的老母親。

  “靖心他奶奶還等著四世同堂抱重孫子,心勁兒足著呢。”王應慶說,這段時間,安陽市、湯陰縣、伏道鎮(zhèn)的各級領導都曾來家慰問,每次來人,他都騙老人家說是上面來檢查扶貧工作的。

  這也把王應慶逼成了“兩面派”,“我得背著老娘哭,見了老娘笑。”

  王應慶,何嘗不想抱孫子。

  上陣父子兵

  兒子婚后,長輩都催過靖心早點生娃,畢竟年齡也二十八九歲了。但王靖心有自己的打算,他還想繼續(xù)考研,而且為了考上河南師范大學,已經準備了一年多。再說,婚后租房也不是長法,他還想再拼幾年,最好能在安陽買一套真正屬于自己的房子,給未來出生的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雖說咱家是脫貧了,但是還不富裕,能省的還得省,真等到有了孩子,以后事兒多著呢。”這是兒子經常提醒王應慶的話,他也非常贊同。

  經過多年的開荒,王應慶在村里包種了18畝地。

  今年9月底收玉米的時候,父子倆合計著,雇用收割機收玉米倒不是掏不起錢,但老是覺得不劃算。于是,父子倆就赤膊上陣,下地開展“人工作業(yè)”。董儉倩也跟著幫忙,王靖心專派最輕的活兒讓她操持,生怕累著了老婆。

  掰玉米是個苦活兒累活兒,也有鄉(xiāng)親好言相勸:“機械化收割,用不了一天就收完了,還掏這力干啥!”

  可王應慶和靖心把鄉(xiāng)親的好意“心領了”,依舊我行我素揮汗如雨。

  要么說“上陣父子兵”。耗時整整20天,18畝玉米顆粒歸倉。細算一下,比起一天就能干完的機械化收割,省下了1400多塊錢。

  心里埋著希望的人,渾身總有著使不完的力氣。

  陽光暴曬著固執(zhí)的父子倆,看著他們累倒在田埂上氣喘吁吁,董儉倩既心疼又好笑,疼得很酸,笑得很甜。

  鐵了心的愛情

  董儉倩和王靖心同歲,兩人是在商丘上大專的時候,結的緣。

  兩人學的不同專業(yè),大三的時候,學校組織數學建模比賽。小董和小王都是參賽選手,王靖心總愛找她搭訕。

  小董問,你家哪里的啊?

  小王說,我南陽的。

  小董說,巧了,我也南陽的。可我聽你口音不像啊。

  小王說,你那是南陽市,我這是南陽村。

  兩個年輕的心,就這樣有了呼應。“打那認識以后,他就有事沒事來找我,從沒空過手,不是帶著零食,就是帶著小禮物啥的。我能看出來,他有那意思。”

  原來,小董家在南陽市臥龍區(qū)山區(qū)村,也是出身寒門一貧如洗。因為窮,家人并不支持女孩子求學,她的學費和生活費也常常斷供。

  自從認識了王靖心,這個知冷知熱男友,不僅包下了女友此后大學期間的學費,還包下了她所有的生活開銷。

  王靖心的錢來得并不容易。

  上大學以后,他都是課余時間在校外打工做兼職。從2012年開始,每年的寒暑假,他很少回家,大多時間都在學校所在地的工廠打工。掙了錢,他一部分寄給父親貼補家用,剩下的都貼補給自己最心愛的人。

  南陽村和南陽市相隔400多公里,加上王靖心的家庭條件實在不堪,董儉倩的父母本不同意女兒遠嫁,甚至是非常抵觸。

  為了表達誠意,每年農忙,王靖心都會跑到董家,一進門就知道悶著頭干農活兒,那叫一個賣力。年年如此,硬是把女方家長感動得無法說不。

  一個是非她不娶,一個是非他不嫁,誰也攔不住。

  “靖心家的條件確實太差,我也不是沒猶豫過。”董儉倩說,自己之所以鐵了心,就是因為“活了這么大,從來沒遇見過像他這樣對我好的,靖心比我爸媽都疼我。”

  王靖心的同學告訴記者,無論是在商丘上大專,還是在洛陽讀本科,他給同學們印象最深的,就是真誠、勤奮,還特要強、愛面子,“他的要強,有時表現得甚至有點固執(zhí),或許是有點自卑。”以致同學們每每談及各自的家庭背景,王靖心便絕口不提。

  (王靖心大學期間獲得的部分榮譽證書)

  大學期間,王靖心是優(yōu)秀學生干部、入黨積極分子,還熱心公益,常年拿著國家的勵志獎學金。本來,考慮王靖心家的實際困難,學校還可以幫他申請每年4000元的助學金,但王靖心謝絕了學校的好意,把名額讓給了別人,“他不是不想拿,而是不愿意讓同學知道他家是‘貧困戶’,擔心被同學瞧不起。”

  鄉(xiāng)親眼里的好后生

  董儉倩念著王靖心的好兒,這幾天,她一直呆在王家,陪在靖心奶奶和父親身邊。

  還有更多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記著靖心的好兒。

  王家住在南陽村最南頭,剛下過雨,門前的小路鋪著煤渣,些許泥濘。

  “現在比以前強多了,以前是土路,溝溝坎坎,雨天比這還稀,根本下不去腳。”王靖心的前院鄰居王慶林說,這還是今年立秋時候,王靖心張羅著拉回家?guī)总嚸涸呀址婚T前道路的坑坑洼洼都給填平了。

  提起王靖心,鄉(xiāng)親們沒有不夸的,年齡稍大點的,還會忍不住鼻子一酸抹眼淚。鄰居王祖河是位殘疾人,家里喂了一群羊,他說“就沒見過比靖心還懂事的年輕后生,他只要在家,得空就幫我鍘草喂羊。”

  村里人都罵老天爺不公平,斷了好人家的血脈,更怕靖心奶奶知道真相承受不住打擊。這幾天去王家探望,大家都是小聲說話不敢張揚。

  “本來就準備著吸收他正式入黨。”南陽村村支書李連河說,王靖心的品行,村民群眾有目共睹,組織上也心里有數。今年疫情期間,王靖心主動請纓到村口防疫卡點值班,幫車輛消毒、為行人測體溫,夜以繼日任勞任怨從沒二話。

  聽說靖心是為了救別人犧牲了自己,鄉(xiāng)親們都痛惜不已。11月17號,市里為王靖心開追悼會,“壯勞力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人本就不多。追悼會那天下雨,早上6點多,村委門口就自發(fā)聚集了幾百人,大家都念著他的好兒,都想親自給南陽村這個好青年送行。”

  一命換一命

  11月17日,天公垂淚,上午8點,王靖心的追悼會在安陽市殯儀館舉行。

  除了王靖心的親屬、南陽村的村民,參加吊唁的還有伏道鎮(zhèn)、湯陰縣、安陽市相關部門的領導同志,以及更多聞訊自發(fā)趕來的市民。

  被救少年小涵,也和爸爸媽媽參加了追悼會。

  小涵的爸爸媽媽哭得很痛,這是“一命換一命”的大恩大德,他們心懷愧疚,無法釋懷。

  小涵是家里的獨生子,他們一家子是安陽市北關區(qū)的老戶。雖說家境也不富裕,望子成龍的父母,還是不惜借錢舉債,把小涵送到了文峰區(qū)教學質量好一點的學校。兩口子在孩子學校附近租了房,一同在不遠的工業(yè)園區(qū)打工。夫妻倆工資合起來,每月六七千元,日子也是勉強維持。

  小涵媽媽后來告訴記者,11月13日小涵被接力救起后,并無大礙,只是經河水激泡,凍得不輕,還是岸邊的好心人找來干衣服給孩子換上。

  小涵爸爸說,以前活潑的小涵,這件事之后,性情也有所變化,他們正準備給孩子做些心理方面的疏導。“孩子現在變得不愛吭氣,總愛一個人悶在家里,他可能知道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誤,也沒辦法糾正。”

  11月13日到17日,小涵爸爸媽媽一直在殯儀館守靈,他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報答搭救自家孩子的好心人。小涵媽媽表態(tài)說,“我們會把王靖心的父親當做我們自己的父親,把王靖心的家人當成我們自己的家人。”

  當天接力搭救小涵的,還有路江元、劉云龍、張同仁,小涵爸媽說,這幾個名字,他們會讓孩子記一輩子,“孩子長大了,也要做一個敢于奉獻、樂于助人的熱心腸”。

  英雄群體

  路江元、劉云龍、張同仁,和王靖心一樣,無悔“平民英雄”。

  經安陽市有關部門核查:菜鳥驛站老板路江元早有俠名,2013年他就曾在林州市與別人聯手施援,將一起交通事故中的傷者及時送醫(yī)治療;66歲的冒菜店老板張同仁更是一位“老英雄”,他曾在2004年七里店107國道旁中救起一個女孩,獲得文峰區(qū)寶蓮寺鎮(zhèn)見義勇為獎勵;今年11月1日中午在三里屯洪河邊釣魚時,他還救起一名落水男孩,并安全將其送到親人身邊。

  11月15日,事發(fā)兩天后,安陽市文峰區(qū)見義勇為評定委員會辦公室正式進行公示,對王靖心、路江元、劉云龍、張同仁群體有關行為確認為見義勇為,以弘揚社會正氣。

  11月17日,也就是王靖心追悼會這天。安陽市市委副書記、市長袁家健就王靖心、路江元、劉云龍、張同仁等人搭救落水者的英雄事跡作出批示:

  “驚聞四位同志舍己救人的壯舉,特別是王靖心同志為此獻出了寶貴的年輕生命,既令人痛心,又感人至深。要大力宣傳英雄事跡,妥善安排英雄身后事宜,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見義勇為的良好風尚,形成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事后的第三天,小涵爸媽湊了1萬元,送去王家應急。

  南陽村村委會、伏道鎮(zhèn)人民政府先后組織村民和機關干部為英雄家屬捐款,安陽市有關部門及時申請了一元捐基金,加上見義勇為基金獎勵,共計為王靖心籌集善款24萬元。

  難了的執(zhí)念

  南陽村村會計王保軍說,王靖心這一走,等于家里塌了頂梁柱,王家失親后面臨返貧,87歲的靖心奶奶年事已高,66歲的父親王應慶也常年有疾,32歲的哥哥需要有人貼身照顧。考慮到實際困難,村里打算將王家3代人再以”特困人員“、”特困家庭“名義向上級申報“低保加”,“這樣可以保證每個月增加600元的國家補貼。”

  當地政府上上下下都在第一時間,做出了積極反應,這些,都讓王應慶心懷感激。

  “靖心做的是好事,我為他感到驕傲,這事兒讓政府費心了,我代表全家表示感謝。家里現在一切都好,一切都好……”離開王靖心的日子,老父親每逢有人來慰問,便喃喃重復著這幾句,盡管心頭血漬未干。

  有時,他也會吐露自己的擔心,他不清楚老娘一旦得知靖心離開的消息,將會怎樣的傷心難過;也不清楚自己百年以后,無人照料的沖沖何去何從。他不清楚,也不敢想。

  再多的錢,也了不去思親執(zhí)念。

  更多的鄉(xiāng)親,也開始猜測著董儉倩可能的未來。

  “我會搬來南陽村,伺候我爸、我奶奶,還有靖心的哥哥。“董儉倩話語哽咽,卻異常平靜堅定,”靖心也會保佑我,我會讓這個家,在我手里好起來。”

  (鄭州一家愛心教育機構為王家捐款)

  他,不曾離去

  “王靖心不僅是王家的驕傲,也是我們村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我們也就有了給他建廣場的想法。”村支書李連河說,連著幾天,南陽村的村干部都在討論王靖心的身后事。王靖心曾經是王應慶一家最大的盼頭、唯一的希望。現在英雄走了,南陽村的父老鄉(xiāng)親,都有責任和義務,付出更多的真情實意,關愛英雄的家庭,“給他們一家人鼓勁兒、提氣。”

  記者離開的時候,村委會門前廣場的重型機械和施工人員,還在忙碌著。

  不久的將來,這里將佇立起英雄的雕像。

  王靖心是見義勇為的英雄,是南陽村的普通村民,是奶奶的寶貝孫子,是王應慶的乖兒子,也是董儉倩深愛的那口子。

  王靖心不曾離去,也舍不得離去。

  他會永遠站在村口,深情凝望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守護他的家和親人……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猛犸新聞】創(chuàng)作,在猛犸新聞和今日頭條獨家發(fā)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關鍵詞:午托部 河南師范大學 弘揚正氣 塑像 跳水 考研資料 南陽村 洪河 責編:王慧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午飯不用回家吃啦!鄭州港區(qū)中小學配餐實現全覆蓋

    原來,自5月12日起,航空港實驗區(qū)投資1200萬元改擴建58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食堂正式開始實行午餐供餐,全區(qū)中小學正式實現配餐全覆蓋。航空港實驗區(qū)慈航路小學有886名學生和83名教師的用餐,與區(qū)內其他學校一樣,把學校餐廳作為重點場所加強防疫。

  • 記者實地打探鄭東新區(qū)午餐供餐第一天 午餐要過這些“關”

    中午放學,不用回家,不用去午托部,直接就可以在學校里享用午餐。和周女士一樣,8日起,鄭東新區(qū)的不少家長們終于不用再為孩子們的午餐奔波了。鄭東新區(qū)眾意路小學午餐配送情況日報表上也會詳細記錄留樣人員、配送車輛人情況以及餐品情況。

  • 再不擔心娃兒的午餐了!今起,鄭東新區(qū)中小學已正式供餐

    幾天后,鄭東新區(qū)智慧教育云服務平臺對“鄭東新區(qū)公辦中小學生午餐供餐配送服務企業(yè)入選競爭性談判”的入選企業(yè)進行了公示。目前,不只是鄭東新區(qū),鄭州市內不少區(qū)也都已經開始為中小學生午餐供餐“行動”了。

  • 玩游戲花掉5000多元被父親責打 鄭州一小學生離家出走十日未歸

    孩子沒有手機,出走時身上只有不到100元錢,眼看著已經十天過去了,孩子仍不見回來,李先生和家人非常擔心。李先生家住在鄭州北環(huán)路彩虹橋附近,孩子身高1.4米左右,出走時,上身穿墨綠色長款羽絨服,下身穿一條土色的條絨褲,腳穿黑色運動鞋。

  • 河南40多歲農村媽媽為了輔導女兒功課,刻苦復習三年考上了大學!

    張小艷來自焦作市解放區(qū)一個農村,上大學是為了學知識更好地給女兒補習功課。張小艷說,自己考大學的原因很簡單,“給孩子輔導功課時,有些東西輔導不了她,想去大學學點東西。

  • 鄭州惠濟區(qū)一小區(qū)入駐了多家午托班 床像火車3層臥鋪

    孩子們睡在3層的高低床上,樓道窗戶沒有防護欄……當河南商報記者向惠濟區(qū)教體局咨詢時,工作人員表示“午托班不歸教體局管”。采訪中,多名學生向河南商報記者透露,他們學校的一位“宮老師(音)”出現在午托班,并輔導過他們作業(yè)。

  • 校外培訓機構最強標準出臺 鄭州黑名單機構咋樣了

    校外培訓機構生均面積不得少于3平方;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30,不得留作業(yè);專職教師不得少于教師總數的1/3......  11月12日,河南省教育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fā)河南省校外培訓機構標準(試行)(下稱《標準》)。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