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7日15:1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濟南11月7日電 題:山東高青:“兩頭牛”讓農民日子“牛”起來
新華社記者陳國峰、陳灝
聽音樂、睡軟床、享按摩……若非親眼所見,誰能想到這是山東淄博高青縣“兩頭牛”的生活檔次。
走進山東新天地黑牛集團,記者看到,整潔的牛舍內,一頭頭健碩的黑牛在舒緩的音樂中悠閑休憩。電子屏幕上,每頭牛的體重、心率、步數等健康數據實時顯示。
“脊肉、眼肉、上腦等部位每公斤售價2000元,一頭黑牛的‘身價’超過10萬元。”新天地黑牛集團總經理杜斌告訴記者,高青黑牛由國內外頂級肉牛品種雜交改良培育而成,通過了國家高檔肉牛新品種鑒定。雖然產品價格不菲,但仍然供不應求。在國內防疫形勢最嚴峻的時期,新天地黑牛集團的線上銷售額增長了300%。
“后起之秀”黑牛高歌猛進,“老大哥”奶牛穩步前行。
在山東得益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牧場擠奶車間,隨著進口的80位重型轉盤擠奶機啟動運轉,奶牛自動排隊上機擠奶,整個過程基本不需要人工參與。每頭奶牛的產奶量、奶質等信息實時傳輸至后臺,不達標的原奶自動淘汰。目前得益公司已建成4個規模化萬頭牧場,奶牛存欄量達3.5萬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我們正著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提升傳統農業附加值。”杜斌說,新天地黑牛集團用大數據嫁接改造繁育、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等全流程,從牧場到餐桌進行全鏈條數字化升級,打造信息時代消費者認可的“新農業”品牌。未來,將休閑、觀光、旅游、教育、文化等元素與畜牧業有機融合,把牧場變成景區。
“兩頭牛”發展“牛勁十足”,成為帶動當地農民脫貧增收的強勁動力。
“五中全會要求,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得益乳業第二牧場副廠長李炳琛介紹,得益乳業整體流轉牧場周邊的2萬畝土地,帶動59個村1.2萬農民年增收2000萬元。企業統一規劃牧草種植基地、有機蔬菜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從零散土地中解放出來的“新農民”,紛紛組建或加盟種植合作社、養殖合作社、農機合作社,成為領取土地流轉金、合作社分紅、就業工資的“三薪農民”。
黑牛也能“拉動”致富夢。在高青縣,5000多戶農民通過參與“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從事黑牛養殖,每頭牛可助力農戶年增收2萬多元;黑牛產業還帶動2萬余戶農民從事飼草種植及配套服務,年人均增收5000元。
“我們正在圍繞數字農業3.0建設,全力打造數字化大牧場。”杜斌說,新天地黑牛集團將整合優質農業資源,鏈接高端平臺,實現農產品產、供、銷、儲、運、配一體化協同運作,打造優質農產品供應鏈和生態圈,在全國率先建設肉牛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
盡“莆田所能”補“西吉所需” 1996年,在黨中央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之下,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了對口協作關系。福建莆田市黃國福老師在西吉中學支教 黃國福來自福建莆田市,今年是他第二次來到西吉支教。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平均海拔2000多米,雖說生態好,但是人多地少,不少百姓生活長期處在貧困線以下。康樂縣養牛歷史悠久,家住康樂縣胭脂鎮馬集村的馬麻乃,就是販牛的,別人都喊他老馬。
清晨得閑,54歲的祁小平總喜歡順著山路走一走。跟著老祁走進位于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界石鋪鎮的養牛基地,一頭頭通體棗紅、體形壯碩的牛,悠閑地嚼著飼草。
寧夏海原縣是西北有名養牛大縣,家家戶戶基本都養了牛。海原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廣平說:“華潤集團今后的幫扶目標,將由扶貧轉變為扶持大戶擴大規模,走集體化發展的道路。
今年46歲的張其全沒什么文化,更沒有能夠養家糊口的技術,身體患病,常年服藥,不能做重活,也就沒法出去打工。“經過這幾年邊養邊學,現在基本的養牛技術已經掌握了,牛棚中20頭牛中,我自己買的母牛繁育的小牛已經有3頭了。
發明、制造和使用交通工具,是人類為延長自己雙腳的行走距離,加快運動速度,擴大交際、交易范圍而做的一種努力。后來,就聽說在南陽通襄陽的大路上,跑起了一種燒油冒煙的汽車,跑得比拖拉機都快。
他還要求保持加強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要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風景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推出系列微視頻《一分鐘看習近平“下團組”》第二期內蒙古篇,看習近平對草原兒女的“細致關懷”。
老人的腿打小兒就有病,落下了殘疾,老黃牛就整日幫著他干農活。只是,他們也很少回家了…… 歲月匆匆流逝,老黃牛蹣跚的步履和老人渾濁的眼睛似乎暗示著老牛行將就木,而老人也將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