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5日10:42 來源:科技日報
原創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記者 張琦
明年,西藏自治區即將迎來和平解放70周年。然而,“青稞王子”尼瑪扎西卻沒等到這一刻。
兩個月前,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他永遠地離開了雪域高原和他最愛的青稞。
時光回轉, 2011年7月20日,時值西藏自治區和平解放60周年,科技日報記者在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見到了時任副院長的尼瑪扎西。
白云繚繞的山腳下,如波浪般隨風起伏的青稞田里,剛參加完慶祝大會的尼瑪扎西一身深色西裝,脖子里還掛著沒舍得摘下的參會胸卡。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 。科技日報記者 周維海攝
聊起青稞,面容黝黑的尼瑪扎西掩飾不住地興奮勁兒。盡管已經是下午5點,他還是帶著科技日報記者快步走進齊腰深的青稞試驗田里。
隨手抓起一兩個黃澄澄的青稞穗,尼瑪扎西細細地向記者講述起青稞的前世今生。
2011年7月20日,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尼瑪扎西。科技日報記者 周維海攝
作為藏區獨特的農作物,青稞與藏區農牧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即便是風調雨順,青稞還是可能因長勢過盛而出現倒伏等各種病癥。
“如何提高青稞單產?如何進行品質改良,讓高原同胞吃上更品質更好的青稞?……”尼瑪扎西告訴記者,自1985年大學畢業后,他就與青稞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些問號也一直都是他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由于地理和歷史等原因,西藏科技基礎條件差,人才和技術缺乏,曾嚴重制約了先進、實用技術信息的傳播和人才隊伍的培育,這曾讓尼瑪扎西憂慮不已。科技人才,無疑是支撐西藏未來農業發展的關鍵。他告訴記者,“4年前,我們還沒有從事生物技術的科研人員,生物技術設備也可以說是零,科研項目都必須與內地科研院所合作進行。”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科研人員在青稞試驗田里。科技日報記者 周維海攝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科研人員在青稞試驗室做研究。科技日報記者 周維海攝
2007年開始,科技部與西藏自治區開始共建西藏自治區青稞種質改良和牦牛繁育重點實驗室。作為實驗室的時任負責人,尼瑪扎西欣慰地告訴記者,“如今,我們獲得的用于科研實驗條件改善的資金已接近1億元,生物科研隊伍也增加了4個博士和5個碩士”。
蹲得下身、沉得下心。時至今日,在他的帶領和感召下,團隊成員已經先后選育出了20多個春青稞優質新品種(系),他選育的新品種“藏青2000”成為西藏青稞的主推品種,占青稞種植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惠及雪域高原的數十萬農民。
尼瑪扎西雖然不幸離去了,但他的“青稞夢”卻已化成一粒粒種子,在雪域高原發芽,生長……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當你遠去,“青稞夢”的種子在發芽......》
閱讀原文
他就是共產黨員、被西藏農牧科技界譽為“中國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領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而今,在西藏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3號試驗田里,尼瑪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黃璀璨,稈高、穗大、抗倒伏,適應機械化收獲。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尼瑪扎西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今年,西藏青稞種植面積達215萬畝,他培育的青稞新品種已廣泛種植,培養的后輩們也將繼承他未竟的事業。
圖為1994年,尼瑪扎西在西藏農科院工作時的照片(資料圖)。中新網拉薩11月3日電 題:西藏農民眼中的尼瑪扎西:他是扎根田間的“青稞博士”西藏農科院 供圖 2020年8月30日,尼瑪扎西又一次帶隊前往阿里下鄉,參與西藏新一輪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
尼瑪扎西曾這樣描述青稞的良種研究和推廣:“今年一看有希望,明年一種又不行,在希望和惋惜的交織中度過一年又一年。2010年,尼瑪扎西牽頭啟動了西藏青稞全基因組測序、西藏青稞起源與進化以及青稞高原適應性研究。
留著兩撇帥氣的胡子,常戴一頂遮陽帽,一年大半時間泡在青稞地里,他是尼瑪扎西——西藏青稞領域的首席科學家。△農民收獲青稞 尼瑪扎西是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院長,從農家娃成長為農學博士、科學家,他與青稞的緣分可以說是“命中注定”。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戰士們在西藏拉薩河畔的亂石灘上開墾出一片片農業試驗田,播下包括青稞在內的各類高原作物種子,也標志著西藏農業由落后的原始生產方式朝著追求科學的嶄新姿態邁進。
在西藏,有一位被譽為“青稞之父”的育種專家,他選育的新品種“藏青2000”是西藏青稞主推品種,占青稞種植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尼瑪扎西把一生都奉獻給青藏高原, 踐行了他自己的人生格言:“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戶家”。
一大早,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科技特派員、彭倉村村民普瓊就來到村合作社的果蔬大棚,仔細查看大棚溫度、濕度,觀察果蔬長勢。20年前,有著豐富蔬菜種植經驗的張際明,作為援藏的技術員,從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來到白朗,現任白朗縣農業科技示范園技術總監,還被聘為日喀則市科技特派員。
阿里地區改則縣“圓夢新居”居民扎西頓珠展示其發布在短視頻平臺的影片。圖片為本報記者劉宇航攝/光明圖片 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粗鹽巴加工廠,75歲的布瑪爾捧起新鹽,笑得燦爛。
圖片為本報記者劉宇航攝/光明圖片 阿里地區改則縣“圓夢新居”居民扎西頓珠展示其發布在短視頻平臺的影片。圖片為本報記者劉宇航攝/光明圖片 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粗鹽巴加工廠,75歲的布瑪爾捧起新鹽,笑得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