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西藏白朗縣的科技種菜致富路

2020年09月27日11:2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5034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王昊魁 方莉 尕瑪多吉

  一大早,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科技特派員、彭倉村村民普瓊就來到村合作社的果蔬大棚,仔細查看大棚溫度、濕度,觀察果蔬長勢。

  西藏白朗,平均海拔超4000米,雅魯藏布江重要支流——年楚河流經于此,澆灌出沃野良田,白朗因此有著“西藏糧倉”的美譽。曾經,百姓以種植青稞為主,大多數人一輩子只能吃上土豆、蘿卜、白菜老三樣。

  海拔高,但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2000年,山東的援藏干部認識到白朗這一有利條件,先在三分地大小的大棚內試種蔬菜。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白朗縣蔬菜大棚已達上萬個,種植面積1.44萬畝,年產值2.26億元,蔬果品種140余種,不僅豐富了百姓餐桌,還鼓了百姓腰包。

  催生變化的很重要一點在于科技支撐。

  白朗縣洛江鎮5村村民石達種有4個蔬菜大棚。前兩天,石達拿著一片黃瓜葉,急急忙忙來到白朗縣農業科技示范園找技術總監張際明:“大棚的黃瓜病了,快幫我看看。”

  張際明仔細觀察著葉子。“應該是霜霉病,需用杜邦克露藥噴灑。”他拿出藥遞給石達。石達回到家,噴灑了兩次,黃瓜葉子出現斑點的癥狀就消失了。依靠科學種植,石達的蔬菜大棚每年純收入達3萬元。

  20年前,有著豐富蔬菜種植經驗的張際明,作為援藏的技術員,從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來到白朗,現任白朗縣農業科技示范園技術總監,還被聘為日喀則市科技特派員。

  高原土壤土層薄,張際明和其他技術人員就進行土壤改良;對于很多蔬菜,當地群眾不認識也不接受,他們就當起推廣員,鼓勵群眾大膽地試,讓群眾嘗到種菜的甜頭;群眾不懂育苗、管理、施肥,他們就手把手地傳授。師父帶徒弟,徒弟再教出徒弟,科學種植的理念在當地群眾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張際明還負責為全縣近30家蔬菜種植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與山東濟南的農科單位對接,及時了解和引進適宜高原種植的最新優良品種。“新品種先經過試種,如果產量高、市場認可度好,再推薦給當地群眾。風險由政府承擔,利益由群眾享有。”他說。

  如今,白朗縣有220多名科技特派員,奔忙在傳播科學種植技術、解決種植難題、助力群眾增收致富的路上。

  為解決種植規模小而散、長遠發展缺乏技術支撐等問題,白朗縣積極爭取中國農業科學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等單位的支持,制定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提供科技支撐;引進優質龍頭企業,助力規模種植。

  走進位于白朗縣覺如村的日喀則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溫室大棚里瓜果飄香,農展廳里立體種植、無土栽培等現代農業技術一覽無余。

  記者注意到,在農展廳,登錄“專家會診服務中心”系統,農業科技專家的照片、姓名、簡介及預約次數等均呈現在界面上,遇有種植方面的難題,只要點擊“圖文問診”或“視頻問診”,就能在線上預約專家進行咨詢、問診。

  見到潘多時,她正在園區農展廳進行花卉管護,這個來自白朗縣洛江鎮洛江村的姑娘,一家曾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3月潘多來到博覽園工作。從技術“小白”,一步步成長為小組長,潘多不僅掌握育苗、蔬果、嫁接等技術,還能熟練操作水肥一體化機器、自動化控溫控水系統,負責20多種蔬菜、50多種花卉的管護,工資從3000元提高到5200元,一家人也脫了貧。

  目前,該園區建有高效玻璃溫室8個,現代溫室大棚128個,通過引進內地種植能手技術幫帶,帶動當地群眾長期就業15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人,年人均增收超5萬元。

  在巴扎鄉萬畝珠峰有機蔬菜白朗生產基地,巴扎鄉查吾沖村村民旺久正在生產基地的大棚內采摘苦瓜。該基地由西藏珠峰農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建運營,還從山東壽光引進了10名技術員。旺久是貧困戶,到基地工作有4個年頭。在技術總監孫師傅指導下,旺久學會了專業育苗技術,成為基地技術骨干,負責給10個大棚育苗,每月工資4500元。

  白朗縣委書記陳昊介紹,目前全縣7000多戶中有3200戶直接參與蔬菜產業種植,僅此一項,戶均增收超1萬元。19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2700余元增長到2019年的1萬余元。2018年10月,白朗已經脫貧摘帽。

  中午時分,燦爛的陽光灑在大棚上,也照進人的心里。“丁零零丁零零……”普瓊的手機響了,原來是縣里的超市跟合作社預訂青椒。“我們摘好馬上給送過去。”掛斷電話,普瓊轉身走進了大棚。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7日 02版)

文章關鍵詞:白朗縣 科技特派員 種菜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 致富路 貧困戶 光明日報 育苗技術 黃瓜 霜霉病 責編:徐寧寧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日喀則白朗縣的青稞地。圖片為本報記者劉宇航攝/光明圖片

    阿里地區改則縣“圓夢新居”居民扎西頓珠展示其發布在短視頻平臺的影片。圖片為本報記者劉宇航攝/光明圖片  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粗鹽巴加工廠,75歲的布瑪爾捧起新鹽,笑得燦爛。

  • 創業路上的“格桑”姐妹(8)

    2019年,在政府援藏資金的幫扶下,姐妹倆通過土地置換在彭倉村建成13個溫室大棚,經過引進果蔬新品種和技術積累,實現大棚種植收入大幅提升。格桑旺姆聯系其他經營果蔬大棚的村民,牽頭成立合作社。

  • 種上綠葉菜 日子更紅火(科技視點·科技扶貧 我們在行動⑦)

    當時,一些來自山東的援藏干部看到白朗縣水利澆灌方便,就提出是否可以搞大棚蔬菜。2000年,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的種菜“好把式”、37歲的張際明成為白朗縣引進的技術員,從大白菜之鄉來到了雪域高原,傳授蔬菜種植技術。

  • 西藏糧倉 大地鋪金

    秋收時節,一片片成熟的青稞田,猶如金色的地毯,鋪展在大地上。秋收時節,一片片成熟的青稞田,猶如金色的地毯,鋪展在大地上。秋收時節,一片片成熟的青稞田,猶如金色的地毯,鋪展在大地上。

  • 看,那富足的笑容!——高原上的脫貧故事

    桑珠卓瑪告訴記者,因為有高血壓,村里的醫生還經常來她家,給她測血壓,送降壓藥。碰巧,合作社的負責人也叫西洛,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拉薩布制面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 藏族:愿我們的生活越編織越美好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日喀則白朗縣,藏族婦女玉珍正在織布機上編織著五彩的氆氌,身邊站著她可愛的小女兒次德吉,高原的陽光穿過條條紡線照射到她們的臉上,這是再美好不過的畫面……幾年前,玉珍懷著對藏族傳統工藝的熱愛,在政府的幫扶下開辦了村里第一個編織廠。這些年,家里好事連連,第一輛大卡車、第一個大學生……越來越有奔頭了。紅火的生活,十足的干勁,青稞之鄉的人們各個臉上都綻放著笑容,如格桑花一樣燦爛。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