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2日09:09 來源:新華網
白朗縣噶東鎮的農民正在田里勞作(8月31日攝)。 位于年楚河畔的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素有“西藏糧倉”的美譽。秋收時節,一片片成熟的青稞田,猶如金色的地毯,鋪展在大地上。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一大早,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科技特派員、彭倉村村民普瓊就來到村合作社的果蔬大棚,仔細查看大棚溫度、濕度,觀察果蔬長勢。20年前,有著豐富蔬菜種植經驗的張際明,作為援藏的技術員,從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來到白朗,現任白朗縣農業科技示范園技術總監,還被聘為日喀則市科技特派員。
阿里地區改則縣“圓夢新居”居民扎西頓珠展示其發布在短視頻平臺的影片。圖片為本報記者劉宇航攝/光明圖片 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粗鹽巴加工廠,75歲的布瑪爾捧起新鹽,笑得燦爛。
2019年,在政府援藏資金的幫扶下,姐妹倆通過土地置換在彭倉村建成13個溫室大棚,經過引進果蔬新品種和技術積累,實現大棚種植收入大幅提升。格桑旺姆聯系其他經營果蔬大棚的村民,牽頭成立合作社。
當時,一些來自山東的援藏干部看到白朗縣水利澆灌方便,就提出是否可以搞大棚蔬菜。2000年,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的種菜“好把式”、37歲的張際明成為白朗縣引進的技術員,從大白菜之鄉來到了雪域高原,傳授蔬菜種植技術。
桑珠卓瑪告訴記者,因為有高血壓,村里的醫生還經常來她家,給她測血壓,送降壓藥。碰巧,合作社的負責人也叫西洛,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拉薩布制面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日喀則白朗縣,藏族婦女玉珍正在織布機上編織著五彩的氆氌,身邊站著她可愛的小女兒次德吉,高原的陽光穿過條條紡線照射到她們的臉上,這是再美好不過的畫面……幾年前,玉珍懷著對藏族傳統工藝的熱愛,在政府的幫扶下開辦了村里第一個編織廠。這些年,家里好事連連,第一輛大卡車、第一個大學生……越來越有奔頭了。紅火的生活,十足的干勁,青稞之鄉的人們各個臉上都綻放著笑容,如格桑花一樣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