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甘肅:鄉村旅游讓博峪村煥發新生機

2020年10月30日11:5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5034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王冰雅

  “以前在建筑工地打工,一年到頭掙兩三萬元。現在在家掙錢,一年下來輕松掙十幾萬元。”博峪村村民高吉慶說。看到他飽滿昂揚的精神狀態,很難想象他曾經是因學因病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7年,在當地政府的鼓勵下,高吉慶借助精準扶貧政策貸款5萬元,湊錢開辦了一家農藏家樂,沒想到第一年就賺了10多萬元。4年來,高吉慶不僅還清了貸款,還擴大了農藏家樂的經營規模。

  近年來,高吉慶所在的博峪村以鄉村旅游為首位產業,突出黨建引領,依托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生態+旅游+服務業”模式。截至目前,博峪村開辦農藏家樂75家,2019年旅游業收入56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以上。

   環境整治,建設綠色博峪

  沿G316國道進入卓尼縣,干凈的道路提示游客已進入“全域旅游無垃圾示范區”。“十三五”期間,甘南州實現了4.5萬平方公里“全域無垃圾”的目標。

  2016年以來,博峪村借助“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的東風,對全村住房進行風貌改造,并硬化村內巷道,安裝地下管網,改造動力電,架設網絡,新建停車場、文化廣場……基礎設施面貌煥然一新。

  “面子”好看了,“里子”也要改造。木耳鎮鎮長陳繼榮介紹,博峪村開展“七改”工程,即改廁、改廚、改院、改房、改圈、改炕、改人。

  “咱們把‘改人’放在第一位,如果人的思想觀念改不過來,其他六改都難以推進。”陳繼榮說。

  生態文明建設并非一日之功。老支書王永順回憶,20世紀90年代,村民主要靠伐木獲得收入。天然林保護工程出臺后,村民主要靠傳統的農牧業維持生計,收入增長緩慢。

  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小康村”的建設,為博峪村發展旅游業奠定了基礎。經過多年努力,生態環保理念已深入人心。每天早晨8點,村民會自發地清掃房前屋后。走在博峪村的街道上,石板路面纖塵不染,路邊的花草盆栽散發出溫馨的生活氣息,古樸的藏式院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古老的博峪村正煥發出新的光彩。

   黨建引領,激活內生動力

  發展旅游,博峪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博峪村距離卓尼縣城僅5公里,依山傍水,森林茂密。博峪村北有洮河緩緩流淌,村東南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大峪溝,土司衙門遺址坐落村內,漢藏民族聚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

  產業發展思路有了,如何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成為新問題。

  木耳鎮副鎮長、博峪村包村負責人方斌說:“開辦農藏家樂至少要投資七八萬元,盡管部分群眾拿得出錢,但考慮到風險,他們的態度猶疑不定。”

  王永順家門口貼著一塊小牌子,上面寫著:黨員家庭戶,王永順,承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王永順是村里第一批開辦農藏家樂的人,第一年的營業收入就超過50萬元。

  “黨員必須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方斌介紹,木耳鎮黨支部帶領黨員到陜西袁家村、青海循化縣等鄉村旅游發展較為成熟的村落觀摩學習。“考察后,黨員的思想變化特別大。2017年,博峪村開了8家農藏家樂。這8戶黨員示范戶就是咱們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一炮打響后,原本猶疑的群眾開始主動去黨員示范戶家里參觀學習,家家戶戶開始翻修房屋,為開辦農藏家樂做準備。

  2018年,博峪村農藏家樂協會成立。協會對農藏家樂的飯菜質量、價格、環境衛生、從業服務進行監督管理,并設置“紅黑榜”、開展星級評定,激勵村民提升服務質量。

  截至目前,博峪行政村193戶村民,共開辦農藏家樂75家,特別是其下轄的自然村力賽村,全村57戶村民,開辦農藏家樂48家。今年受疫情影響,4月份農藏家樂恢復運營以來,博峪村旅游業收入4800萬元,接待游客42.6萬人次。

  完善旅游產業鏈

  大盤雞、鹿角菜、臘肉炒蘑菇……地道農家菜吸引著來自卓尼本地和周邊市縣的游客。

  方斌說:“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讓游客吃好,還要讓游客在這里玩得開心、住得舒心。”

  開辦農藏家樂,只是博峪村發展旅游產業的開端。

  走進力賽村的田園綜合體,盡管深秋的花海已經凋謝,但是不難想象夏季花朵盛開、隨風搖曳的美麗景象。

  為了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讓分散的資金聚起來、讓農民增收的渠道多起來,2019年,力賽村村集體流轉130畝土地打造了集觀光、采摘、經濟作物種植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去年田園綜合體承包給第三方公司,從7月初運營到年末,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6萬元。今年改由村里的幾位致富帶頭人運營,實現了自己‘當家做主’。”方斌介紹。

  此外,占地1200平方米的藏式特色苫子房博峪莊園、隱藏在森林中的度假酒店格爾康……這些已投入運營的村集體經濟項目正在讓博峪村的旅游產業鏈日臻完善。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如今,博峪村深入挖掘歷史文化,打出了更響亮的口號——“百年土司府,回見新博峪”。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途經卓尼土司轄區時,第十九代土司楊積慶兩次為紅軍開倉放糧,為革命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卓尼土司衙門舊址,就在博峪村。現在,紅色土司紀念館已在原址重建。

  “下一步,我們希望借助土司歷史,為鄉村旅游注入文化內涵,把‘紅色圣地、綠色博峪’的品牌打得更響亮、傳播得更遠。”方斌說。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30日 04版)

文章關鍵詞:峪村 新博 鄉村旅游 旅游產業鏈 旅游景區 黨員 新問題 光明日報 面子 里子 責編:付琛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山西男子尋子十年:人販子被判十年,“養父”被判兩年

    被告人崔金平雖主動投案,但當庭未能如實供述犯罪事實,不符合自首條件,故法院判處其有期徒刑十年,并處罰金3萬元。被告人崔金平雖主動投案,但當庭未能如實供述犯罪事實,不符合自首條件,故法院判處其有期徒刑十年,并處罰金3萬元。

  • 綠了山川 富了鄉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東鬧峪村黨支部書記韓成偉介紹,受益于短線產業,2019年,東鬧峪村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獲得淡水養殖分紅2000元,7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獲得光伏發電分紅3000元;當年就有103戶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51%。

  • 驚嘆!塔克拉瑪干沙漠長出70萬棵棗樹!百姓口袋鼓起來

    在新疆和田的阿日希村,70歲的李鵬帶著當地群眾治沙種棗。沒有錢買樹苗,李鵬把自己的退休金全部拿了出來,還賣掉了在烏魯木齊的學區房,把親戚朋友能借錢的人都借了個遍。每天7點,是棗園的下班時間,大家聚在李鵬的小院子里,說說笑笑,消解一天的疲勞。

  • “麻麻花”向陽而開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的南峪村曾是日趨“空心化”的環京貧困村。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南峪村“麻麻花的山坡”民宿管家在整理民宿(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南峪村“麻麻花的山坡”民宿管家在整理民宿(9月4日攝)。

  • 【中國夢·黃河情】水庫移民住上青磚古院 陜西合陽依托沿黃公路實現鄉村振興

    岔峪村東臨黃河,西壓徐水河之末,北依百良鎮,南靠坊鎮,是徐水河入黃河最后一村,全村75戶303人都是水庫移民。”  岔峪村東臨黃河,西壓徐水河之末,北依百良鎮,南靠坊鎮,是徐水河入黃河最后一村,全村75戶303人都是水庫移民。

  • 【中國夢·黃河情】水庫移民住上青磚古院 陜西合陽依托沿黃公路實現鄉村振興

    岔峪村東臨黃河,西壓徐水河之末,北依百良鎮,南靠坊鎮,是徐水河入黃河最后一村,全村75戶303人都是水庫移民。”  岔峪村東臨黃河,西壓徐水河之末,北依百良鎮,南靠坊鎮,是徐水河入黃河最后一村,全村75戶303人都是水庫移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峪三“變”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這是8月13日拍攝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一景。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這是8月13日拍攝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一景。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如今,博峪村的旅游業日漸紅火,博峪村也成了甘南州第一批小康村中的旅游專業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石頭村里游人多

    初秋時節,天津市薊州區府君山后,“石頭村”西井峪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從走出大山求學、工作,再到回鄉創業,周云龍說,“這是因為村子環境越來越好,鄉村旅游給家鄉帶來了巨變”。2015年,薊州區漁陽鎮大力發展特色農家旅游,為西井峪村引進旅游公司,把村里老宅打造成高端民宿。

  • 河北唐山發生5.1級地震 當地震感強烈暫無人員傷亡

    據河北省唐山市消防救援支隊官方微博消息,目前支隊指揮中心未接到相關報警,無人員傷亡,交通道路情況良好。周邊縣城:震中距古冶區7公里、距開平區19公里、距灤州市23公里、距豐潤區24公里、距路北區27公里,距唐山市28公里,距天津市132公里。

  • 幫貧困戶養蜂 搞拍賣、上直播 村民贊這位“第一書記”有點潮

    4月27日上午,新密市米村鎮拐峪村一戶樸素的農家院里,第一書記郭振偉站在鏡頭前,搞起了帶貨直播,向網友們推介農戶李長安家的蜂蜜。作為拐峪村的第一書記,這是郭振偉第一次上直播,盡管此前默默練了好多次,但面對鏡頭時,還是略顯緊張。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