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2日13: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趙永新)10月21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全國科技界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王志剛說,過去5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23%。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了一番。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5年的第二十九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十四位。
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科技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干細胞、合成生物學等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嫦娥四號首登月背、北斗導航全球組網、C919首飛成功、悟空、墨子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磁約束核聚變、散裂中子源等設施建設取得突破,國家實驗室加快布局。
大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移動通信、新藥創制、核電等取得重大成果。復興號高鐵投入運營,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5G、人工智能、區塊鏈、新能源等加快應用。21家國家自創區和169家高新區成為地方創新發展“領頭雁”,高新區國內生產總值五年增長超過50%。高新技術企業從7.9萬家增長到22.5萬家。
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生態進一步優化。推進國家科技管理機構改革,完成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科技體制改革主體架構基本建立。實施科研人員減負七項行動。科創板、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眾創空間等為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環境。
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為科研主力軍。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探索引入國際同行評價。推動建立工作許可、人才簽證、永久居留轉換銜接機制,開展外國高端人才服務一卡通試點。
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科技開放合作格局。進一步加強政府間創新合作對話,深入實施科技合作伙伴計劃。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22日 04 版)
作者:穆榮平(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目標,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科技自立自強與我們一直強調的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一脈相承的,我們要堅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持續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科技創新為產業優化升級注入了新動能,特別是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迸發出新的火花。
嫦娥四號探測器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科技創新為產業優化升級注入了新動能,特別是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迸發出新的火花。
科技創新工作要面向經濟主戰場,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科技工作者的一貫要求。只有讓科技創新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實現動能轉換,讓科技創新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科技創新工作要面向經濟主戰場,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科技工作者的一貫要求。只有讓科技創新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實現動能轉換,讓科技創新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編者按: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9月11日下午在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就“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聽取意見。創新是當今時代的重大命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更加凸顯了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接連主持召開多場專家座談會,就“科技創新”與參會的科學家們進行了深入熱烈地討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基礎研究,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從而為我國科技創新插上騰飛的翅膀。
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一個時期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指明了方向。
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就“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聽取意見。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巨大創新潛能有效釋放出來,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