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11:55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后,尋找經濟增長新動力成為全球當務之急。
10月15日,各國專家在深圳召開的國際海洋經濟合作發展論壇上表示,21世紀是藍色海洋世紀,隨著科技迭代更新,海洋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在后疫情時代,海洋經濟有望成為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新引擎。記者從論壇上獲悉,未來我國將引導海洋產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
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近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顯示,我國海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2019年海洋生產總值為8.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2%,對國民經濟貢獻率達9.1%。
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司長王斌表示,我國海洋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海洋漁業中捕撈和養殖的比重由2015年的41∶59調整為33∶67。
我國海洋新興產業也呈蓬勃發展之勢。海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60%,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7%。自然資源部近日發布的《2019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海水淡化工程115個,工程規模157萬噸/日,其中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7個,工程規模39.9萬噸/日,較2018年大幅增長。與此同時,我國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達到5930兆瓦。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休閑產業也迅速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持續改善,近岸海域利用率增長逐年放緩,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總量逐步減少,沿海城市污水處理率顯著提高。
與會專家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世界產業發展格局和路徑正發生變革,包括海洋在內的新興產業越來越成為競爭的焦點,不少國際組織都在加大力度制定海洋發展戰略,并從全局戰略高度關注海洋問題。
世界海洋理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保羅·霍爾薩斯表示,在海洋經濟發展中,中國面臨重要機會。中國已經在漁業和海洋產品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航運業等領域也起著領導作用。
疫情使全球經濟受到很大沖擊,產業鏈和供應鏈面臨挑戰。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戰略總監高上表示,這為海洋經濟提供了發展空間,也提供了尋找新賽道的機會。
技術創新帶來新機會
Smadja &Smadja戰略咨詢公司董事長克勞德·薩馬加表示,在未來幾年,海洋經濟行業必須以技術為導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大數據等資源。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顯示,我國重點監測的海洋科研機構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比上年增長9.9%,科技活動人員數比上年增長1.7%,專利授權數超過4100件。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德利表示,石油天然氣已經進入難開采時代,現在大多數都是非常規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要往深水、深層發展,這些都要依靠技術的提升。
“近10年,全球油氣資源重大發現主要是來自海洋,其中深海占59%。”高德利表示,過去鉆井都是直井,現在是水平井、定向井,海上平臺空間有限,要在這個有限的空間里開發油氣資源,必須提升技術能力。
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副主任彭偉表示,海上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等,還包括海洋生物質能,海上氫能和風能,潛力非常大。
我國近海海洋資源調查綜合與評價專項顯示,海岸20公里以內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不包括風能,理論蘊藏量可提供6.97萬億千瓦時電,相當于30個三峽工程資源量的總和。
打造海洋命運共同體
保羅·霍爾薩斯表示,海洋經濟是全球性生態系統,要發展海洋經濟,需要考慮全球化背景。要依靠創新,但是創新本身不僅僅是技術更新,還有各國合作,比如軟技術、軟力量和軟系統的合作。
當前,以海洋為載體和紐帶的市場、技術、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緊密,我國提出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顯示,我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貿往來持續推進,貿易額比上年增長5.8%。
克勞德·薩馬加表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可以將多方利益最大化。未來幾年,中國可加強與參與國家合作,實現雙贏。
王斌表示,海洋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機遇,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相關部門將制定“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海洋經濟領域的工程項目、改革舉措,建立各具特色的現代海洋城市,建設龍頭企業引領、高新技術驅動、產業協作協同的集群,推動海洋金融服務業,引導海洋產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
他表示,我國還將抓緊研發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促進海洋漁業、海洋船舶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同時,挖掘新興產業發展潛力,特別是培育、壯大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戰略性產業。
我國還將打造充滿活力的沿海經濟帶,像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進一步優化北部、東部和南部的海洋經濟圈布局,帶動形成陸海聯動、東西互濟、南北協調的海洋開發新格局,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沿海經濟帶。
今天(15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發布了《2020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這是該指數自2016年以來連續第五次發布。指數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體保持平穩發展,經濟實力穩步增強,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內生動力不斷積蓄,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10月15日上午,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以下簡稱“海博會”)在深圳會展中心正式拉開帷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海洋理事會負責人和20多位國內外院士和數百位專家學者、國內外涉海龍頭企業高管等,共計1000余人出席論壇或全球連線論壇。
海洋經濟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對其國家的勞動就業作出了積極貢獻,推動了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海洋科學技術,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科技以及關鍵技術創新,著力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積極促進海洋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
海洋觀測不僅能夠更好地監測海洋環境,同時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了海洋一號系列、海洋二號系列、中法海洋衛星等多種海洋觀測衛星,形成海洋水色、海洋動力環境等系列多顆衛星同時在軌運行的局面,建立起種類齊全、優勢互補的海洋遙感衛星觀測體系。
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 題:“藍色引擎”三大看點——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速讀 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球首個波浪能裝機達120千瓦的養殖平臺“澎湖號”交付使用,可提供1.5萬立方米養殖水體。
隨著天氣變暖,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我國海洋經濟加快復工復產。據介紹,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出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促進海洋與漁業持續發展10條措施,推動海洋與漁業企業復工復產。
日前,山東省海洋局印發了《關于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推動涉海企業復工復產,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疫情期間對人員密集型涉海企業復工復產的防疫工作指導,嚴防死守,堅決杜絕失管失控現象。
創新人才濟濟、科技碩果累累,不僅讓人們感受到高質量發展的十足底氣,也為建設海洋強國啟動了“新引擎”。以海島為支點,發展海洋科技測試試驗場和島基海洋牧場,建設海島特色民俗村,打造鄉村振興海島樣板。
中國自然資源部10日消息,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海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初步估算,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近6.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3%。沿海貨運量達20億噸,同比增長8.5%;遠洋貨運量超過6億噸,同比增長10.1%;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68億噸,同比增長3.6%,港口集裝箱吞吐量2億標準箱,同比增長4.3%。
本屆海洋經濟博覽會特別設置了藍色經濟企業家國際論壇,論壇發布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和《2019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中國工程院院士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 李家彪:比如說在通信領域,在自動化領域,在其他的綠色制造領域,可以優先地做一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