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11:2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觀眾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觀看智能物流機器人作業。
王 初攝(人民視覺)
四川省遂寧市高新區四川遂捷通物流有限公司倉庫內,一臺智能全自動交叉分揀設備正在車間作業。該企業自去年購入這臺設備以來,快遞從分揀到裝運由原來的3-4小時縮短至1個多小時,每天最高能分揀10萬件,不僅提升了分揀效率,還減少了用工成本。
劉昌松攝(人民視覺)
工業互聯網平臺幫助物流企業穩住訂單,大規模物流機器人涌進生產車間,關鍵原料通過應急物流隊伍及時送達……今年抗疫期間,物流業與制造業上演了不少聯動融合的故事。與之相呼應的是,近年來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的趨勢不斷增強。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社會物流總額中工業品物流占90%以上,工業品從原材料采集、生產制造到消費端整個流程中90%以上的時間處于物流環節。
如何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近期,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臺。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浙江、遼寧等地紛紛圍繞倉配一體化、冷鏈運輸、工業互聯網等推出加碼舉措。兩業融合,有望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期待“斷點”早日暢通
38歲的歐小平是重慶一家物流公司老板,10年前,他與朋友開始合作干物流。“相較于創業初期,現在一個很大的收獲是手中積累的客戶資源,但面臨的一大難題也還是客戶資源。”歐小平說。
歐小平介紹,公司的運單基本都是自己找,雖然積累了一批固定的制造企業客戶,但合同一年一簽,存在變數,他仍需不斷拓展新客戶,心里始終不踏實。“這種拓展并不容易。物流企業成本較高,倉儲費用、人工費用、油費都不少,成本很難壓下來。從重慶到廣州,運一趟的成本在1萬元左右,一天發3個車,成本就3萬元。如果再碰到貨物損壞、延誤以及拖欠款等問題,就更麻煩了。”歐小平表示,像他這樣的小型物流公司在重慶風平物流園里還有60多家。
物流企業為如何獲取穩定的貨源而心焦,制造企業的壓力也不小。在不少制造企業看來,物流既是產品到達客戶最后一程,也是極為關鍵的一程,物流慢了、東西損壞了、價格漲了,都可能讓制造企業丟掉千辛萬苦拼來的市場。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劉偉華認為,當前物流業與制造業在建立互利共贏的長期戰略合作關系、雙方信息資源融合互通等方面存在明顯的斷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指出,近年來中國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趨勢不斷增強。但總體上看,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還存在融合層次不夠高、范圍不夠廣、程度不夠深等問題,與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體要求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物流企業專業化服務能力和水平不高,不能有效適應制造業發展需求;物流樞紐、物流園區與產業園區布局統籌不夠,不能實現有機銜接和協同聯動;制造業領域存量物流資源整合和開放程度不足,制造企業內部物流成本相對較高。
“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物流已從附屬服務轉變為提高制造企業市場競爭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潤空間的重要方面。”海爾卡奧斯產品交付總監張鵬認為,但多數情況下物流企業仍作為服務的乙方出現,地位不對等、服務不標準化、賬期過長、采購價格不透明等問題較為嚴重,從而導致物流市場低價競爭、惡性循環,無法給制造業產業鏈帶來價值。
一體化運作是方向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根基,也是物流需求的重要來源。”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認為,物流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程度,決定著兩業發展水平和國民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如何進一步提高兩業融合程度?國家發改委等14部門此次印發的《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舉措,涉及企業主體、設施設備、業務流程、標準規范、信息資源等5個關鍵環節和大宗商品物流、生產物流、消費物流、綠色物流、國際物流、應急物流等6個重點領域。
在劉偉華看來,針對兩業長期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斷點,《方案》提出支持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創新供應鏈協同共建模式,建立互利共贏的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推動將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信息基礎設施納入數字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夯實信息資源共享基礎。這些措施將有效鏈接物流業與制造業的關鍵斷點,有助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鼓勵企業釋放創新動能。
“今年防疫期間,我們充分利用卡奧斯COSMOPlat這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解決了諸多運力匹配問題。”張鵬介紹,例如,針對青島一家物流公司服務制造業的訴求,上線了線上一體化港口運輸平臺解決方案,實現堆場提箱、工廠裝箱及港口送箱的線上化,全程工廠司機及各節點零電話,提升制造工廠的服務體驗。防疫期間,該公司服務訂單不降反增。
張鵬認為,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可有效實現采購、生產、流通等上下游環節信息實時采集、互聯共享,推動提高生產制造和物流一體化運作水平。卡奧斯COSMOPlat是全球首個引入用戶全流程參與體驗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集中了用戶、研發、生產、物流和金融等資源,能針對特定企業的訴求調動相應資源,幫助企業定制一體化運輸平臺解決方案,“未來,這方面大有可為。”
兩業融合,科技味將越來越濃。菜鳥C2M供應鏈總經理孫建介紹,菜鳥網絡每年承載了數百億件包裹運輸,不僅可以將商品分發到全國2800多個區縣的消費者手中、運抵各大城市的100萬家小店,還能送達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通過使用機器人、自動化設備,菜鳥已經實現了包裹平均在48小時內送達。鄉村地區,菜鳥在500個縣建立物流共同配送網絡,通過現代化物流設施打通“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將農特產品送出大山。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的進一步加深,全新的數字經濟將打通線上與線下渠道,將原本各自分散的生產、流通、消費等供應鏈環節一體化,未來甚至能做到供應鏈柔性化、個性化,反向指導生產。”孫建說。
取消不合理的準入門檻
兩業融合離不開相應的政策環境。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楊浩雄認為,不同制造企業對物流的需求不一樣,遇到的障礙不同,融合的方式也有比較大的差別,因此兩業融合需要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去實施。在此過程中,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對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應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取消不合理的市場準入限制。
相關政策支持正陸續推出。國家發改委等14部門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制造企業剝離物流資產成立獨資或合資物流企業,符合條件的按照有關規定享受財稅政策;鼓勵銀行保險機構開發服務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浙江支持快遞行業龍頭企業培育發展,在資金補助、項目用地、稅收優惠、環境容量、能耗指標、人才引進等方面予以服務和支持。遼寧支持將快遞企業服務制造業項目納入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有關專項資金扶持范圍,支持利用現有資金渠道設立促進快遞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專項。
政策發力,企業該如何把握機遇?在孫建看來,新技術革命給行業帶來顛覆性改變之時,制造業應該更新觀念、自我變革,擁抱全新的數字經濟,在流通、銷售層面全方位對接電商、物流平臺,充分利用平臺大數據進行銷量預測、智能分倉,構建智能化的供應鏈。
“從物流業的角度來看,物流公司不僅要承擔為客戶送貨的責任,更要積極參與到客戶生產的過程中,因此物流業必須盡快實現信息化、平臺化,利用新技術提升自己服務制造業的能力。”張鵬說。
楊浩雄認為,在全球經濟形勢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推動兩業融合,有助于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隨著兩業融合的深入推進,會有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出現,中國的產業競爭力也會進一步增強。”
在物流需求企穩回暖帶動下,物流業總收入增速加快,行業運行穩中趨升。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已連續8個月處于擴張區間,10月份指數高位回升,同時需求持續回暖帶動價格回升,企業信心不斷增強。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今天(24日)公布1—10月份物流運行數據。具體來看,1—10月份,工業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1.8%,增速比1—9月份提高0.6個百分點。從貨類看,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仍保持較快增長,部分機電產品、部分農產品進口量增速有所放緩。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今天發布的10月份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6.3%,較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 蔡進:物流業本身增長的質量、發展的質量也在進一步提高,包括物流的增加值,物流企業的利潤形成,都進一步向好。
隨著“雙十一”電商大促到來,加上政策利好,物流板塊景氣度正不斷上升。從基本面來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202.5萬億元,同比增長2.0%,增速比1至8月提高0.8個百分點。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27日,又有一組數據出爐,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努力前行。
■今年以來,我省連續開通了鄭州至首爾、鄭州至東京、鄭州至歐洲的3條定期全貨機郵件專線。截至目前,鄭州郵政口岸已開通了鄭州至36個國家和地區的47個城市的直航郵路 豫郵“牽手”在鄭州建設郵政航空樞紐口岸,引來各界人士熱議。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今天(25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物流需求繼續回升,工業品物流增速由負轉正,與消費、民生相關新動能活力進一步增強,物流運行持續穩定恢復。
2019年8月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以來,昆明、紅河、德宏三個片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緊緊圍繞戰略定位及發展目標,推動自貿區經濟發快速發展。
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獲悉,1-7月,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149.7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品物流總額為133.6萬億元,同比下降0.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9個百分點;進口貨物物流總額為7.8萬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5.1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2個百分點。
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實現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后,日本、法國、德國等國家均將高速動車組運營目標速度定為350公里及以上。國鐵集團也正統籌規劃利用既有高鐵線路開展新一代高速動車組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