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7日16:00 來源:光明網
“黃河寧,天下平”,縱觀中國歷史,治理黃河在中國歷朝歷代都是備受關注的大事。嘉應觀位于黃河左岸中下游分界處的河南省武陟縣,這里見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治理黃河的故事,也是了解黃河文化和中國治水文化的好地方。
(光明網記者 張悅鑫)
(記者 宋向樂)9月16日,大河網記者跟隨“中國夢 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采訪團來到中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嘉應觀。大殿前方,來自黃河交通學院的楊帆正在和同事們表演《九曲雅韻》,人聲雅致,舞姿婉約,仿佛將人拉回到千年前的一場祭祀場景。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記者注意到,嘉應觀鄉第一初級中學的學生也來到了這里觀賞非遺文化展出,了解學習黃河號子、黃河泥塤等非遺文化知識。“母親河水滋養的黃河泥品質細膩、柔滑、粘連、雜質少、可塑性強而又不過于軟塌。
9月16日上午,“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河南焦作武陟縣的嘉應觀,在這里感受黃河泥塤的聲音。從研究泥塤近三十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建,到學習泥塤的小朋友,黃河的精神與文化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傳承,成為武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為了讓青少年更多地了解黃河歷史和文化,嘉應觀開展了青少年研學實踐教育。在嘉應觀中,未來網記者看到,嘉應觀鄉第一初級中學的學生們正在參與黃河號子、黃河泥塤等項目的學習和實踐。
【環球網報道記者 張燕萍】9月16日上午,“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河南焦作武陟縣的嘉應觀,在這里感受黃河泥塤的聲音。從研究泥塤近三十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建,到學習泥塤的小朋友,黃河的精神與文化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傳承,成為武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武陟縣嘉應觀鄉劉村實施道路整修開挖排水溝工程時,村民劉全太不同意拆除自己的五間房屋。目前,武陟縣全縣黨員群眾已加入村五個“三治”協商組達15522人,農村老人參與村務監督48779人。
武陟縣嘉應觀鄉劉村實施道路整修開挖排水溝工程時,村民劉全太不同意拆除自己的五間房屋。目前,武陟縣全縣黨員群眾已加入村五個“三治”協商組達15522人,農村老人參與村務監督48779人。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愈加嚴峻,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馬姣姣、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馬蓓蓓也先后加入戰疫隊伍參加疫情防控工作。3月10日,馬明杰、馬霞飛、馬蓓蓓、馬姣姣、馬婷婷、趙文賜6名大學生被嘉應觀鄉黨委、政府評為“防疫尖兵”并頒發榮譽證書。
它彰顯清代治黃的功績,也反映了中國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是黃河文化的瑰寶,是治理黃河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