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4日13:38 來源:經濟日報
“經過3年多艱苦奮戰,都安累計脫貧82個村13.2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6.64%下降到13.19%,2020年還要脫貧65個村4733戶17509人。”廣西河池市副市長、都安縣委書記陳繼勇說。
都安縣今年剩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廣西最多。貧困人口占比高、貧困發生率高,“三保障”水平低,產業發展程度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薄弱,低保貧困人口脫貧任務重、兜底任務重、防止返貧任務重等情況在都安依然突出。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對于都安來說,要啃下的不僅是“硬骨頭”,更要擊碎這塊堅硬的貧困“頑石”。
“貸牛還牛”興產業
在大石山區,自然條件惡劣,人多地少,貧困戶缺少產業支撐和致富技術是制約都安瑤族自治縣產業發展最大的障礙。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為徹底扭轉貧困戶無產業無技術的現狀,都安本著“送錢送物不如送一門致富技術”的扶貧理念,政府、企業、保險、農戶協同推進,形成“政府扶持、企業牽頭、農戶代養、貸牛還牛、還牛再貸”滾動發展的扶貧發展模式,做強做大都安“瑤山牛”和都安山羊品牌。
在都安地蘇鎮鎮興村,村民陸飛琴正將手里的飼料一把把投入牛欄前的食槽。今年她家養了22頭牛,年初賣掉6頭掙了3萬元,日子比之前好過很多。
2017年以前,陸飛琴家里有一個生病的孩子,主要收入靠丈夫外出打工,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要發展產業,貧困戶沒有本錢怎么行?幫扶干部告訴她,都安縣推出“貸牛還牛”政策,利用貧困戶5萬元小額信貸每年所享有的4000元收益金幫貧困戶購買1頭牛犢飼養,賣牛再貸,滾動發展。
依靠小額信貸,不用花錢就能把牛犢牽回家。這樣的好事讓陸飛琴看到了脫貧的希望,她馬上向幫扶干部報了名。得益于該模式,2017年,陸飛琴家養了3頭牛,賣出后收入23500元,加上丈夫打工的收入,一家人當年就脫貧了。“不用什么本錢就能領一頭牛回來養,養好了不愁賣,玉米飼料是我租地種的,種糧改種飼料政府還有獎補呢!”陸飛琴指著家門口的玉米地說。
近年來,當地引進廣西都安嘉豪實業有限公司作為“貸牛還牛”扶貧產業龍頭企業。嘉豪公司投入3億元,建立廣西都安百旺養牛科研繁育基地和大都華牛生態養殖科技示范園,打造廣西首個萬頭良種牛養殖繁育基地。
光是養牛還不夠,為了給“貸牛還牛”扶貧產業提供持續發展保障,嘉豪公司繼續投入2億元,建設廣西都安西南冷鏈倉儲物流中心,實現了“貸牛還牛”扶貧產業“供、儲、展、運、銷、配”全鏈條追溯和電子結算。
在龍頭企業帶動下,都安養殖的肉牛屠宰、加工、冷鏈環節實現無縫銜接。“2017年至2020年,公司預計為貧困戶發放牛犢5萬頭以上,貧困戶飼養肉牛每年可增加收入6000元至8000元,養殖科研基地和冷鏈物流中心帶動貧困戶就業1500多人,貧困戶年收入達2.4萬元以上。”廣西都安嘉豪實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韋干流說。
截至目前,都安已發放25799頭牛犢,覆蓋22764戶貧困戶,全縣有肉牛近15萬頭,建立起“縣有基地、鄉有牛場、村有牛舍、戶有牛羊”的發展格局,形成了“貸牛還牛”閉環產業鏈。該模式還得到粵桂扶貧協作資金的大力支持,2018年以來,深圳市共安排4980萬元幫扶資金支持“貸牛還牛”產業發展,先后組織10多家大型餐飲配送公司、連鎖超市到都安考察、洽談,幫助都安品牌“瑤山牛”開拓深圳市場。
綜合施策促脫貧
距離都安縣城70公里,有一個居住著1500多人的小山村,2015年貧困發生率達92%。那就是下坳鎮高王村,目前仍有27.12%的人口未脫貧。
為什么高王村這么窮?缺水、少地、不通路!吃水全靠天,住的是茅草房,全村人均耕地面積約0.46畝。由于沒有通屯道路,從村部走到各個隊(屯)最少要3小時。
該怎樣“開山劈石”,搬走阻礙群眾發展的“大山”?都安縣深入實施道路、飲水、住房、農村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高王村完成新建屯級道路13條15.6公里,擴建屯級道路8條10.33公里,硬化道路13條19.35公里,實現了屯屯都通水泥路。
在高王村龍臘屯,記者遇到村民蒙炳周:“以前沒修好路時,我根本出不了門。”2007年,他在上山砍柴時不慎摔倒致殘。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后,蒙炳周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人都納入了低保。2018年,他家還得到了4.45萬元危房改造補貼,蓋起了120平方米的新房。有了低保和殘疾人補貼作為生活保障,幫扶干部又引導他發展種養業增加收入,安排他的妻子藍福艷做村里的保潔員,每個月都能領到1300元工資。今年,蒙炳周一家預計人均收入達5000元左右,很快就能脫貧摘帽。
“以前喝水都靠天,不下雨只能走2小時的山路去打水,現在政府不僅幫我家蓋了新房,還修了水柜,日子好過多了。”藍福艷說,如今村里路也通了,她把3個孩子都送出大山去上學,夫妻倆堅信,有了知識,就不會再貧困了。
2016年以來,高王村完成68戶危房改造,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個、家庭水柜64個,寬帶網絡通到村部,移動信號覆蓋17個村民小組,一直以來困擾村民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全部得到解決。
基礎設施的完善帶來了“石山”的大變樣,4個特色產業在高王村興起:養牛、養羊、核桃和茶辣種植。“貸牛還牛”產業穩步推進。截至目前,高王村已經發放142頭牛犢、524只種羊,共覆蓋218戶貧困戶;核桃種植面積1324畝,茶辣種植面積165畝。
通過補齊短板和發展產業,2016年以來,高王村已有169戶1045人脫貧。截至2019年底,村里還有50戶346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27.12%。今年,該村繼續抓好扶貧特色產業,加大搬遷后續扶持,強化社保兜底等舉措,爭取到年底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搬出“石山”謀發展
與蒙炳周不同,在下坳鎮一些自然條件更加惡劣的村屯,群眾選擇了搬出大山,住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紅星社區。
從龍麻村搬遷出來的貧困戶羅榮坤,一家9口人在2017年分別住進了90平方米和70平方米的新房。“從村里搬出來的生活變得太好了!小區環境好,基礎設施齊全,送孩子上學也很方便。”羅榮坤說,以前要走近3小時的山路送兩個孩子去上學,搬出來以后小兒子就在小區旁的幼兒園就讀,走路只要5分鐘。
截至目前,都安縣易地扶貧搬遷4674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081人,是廣西搬遷人數最多、任務最重的縣。截至2019年12月底,該縣20個安置點11110套(棟)安置房及配套設施全部建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081人全部搬遷入住。
在都安,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已全面轉向后續扶持階段。如何做好搬遷文章的“后半篇”?記者在都安八仙易地扶貧搬遷新區找到了答案。這是都安縣規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安置點,目前已搬遷入住18個鄉鎮4968戶20360人。
記者了解到,該新區2016年9月開工建設,同步配套了交通、水電、通信、教育、銀行、衛生醫療、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實現公共服務全覆蓋。
這么大規模的安置區,如何讓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都安縣打出了一張“東西協作牌”,借助粵桂扶貧協作平臺多渠道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一是輸送一批勞動力到廣東務工,二是安排一批勞動力在新區配套粵桂扶貧協作八仙產業園上崗就業,三是通過社區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人口就業,多渠道實現群眾搬出“石山”謀發展的目標。
在粵桂扶貧協作八仙產業園一期工程的廠房里,搬遷戶藍天輝正在廣西都安樂宜電子玩具有限公司的流水線上組裝玩具配件,戴著口罩也難掩他的笑意:“搬出后的日子非常幸福!”從拉烈鎮搬出來的藍天輝,不僅住上了新房,還能就近工作,每月都有穩定的收入,對于患有腿部殘疾的藍天輝來說,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搬遷戶蘭海程在產業園區廣西都安祥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搬出大山后的第一份工作。該公司聘用的260多名員工中,從貧困村搬遷到八仙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的有115名。“來這里打工每月收入3500元至4000元,比原來的收入提高了很多。”蘭海程說。
都安縣粵桂扶貧協作八仙產業園是易地扶貧搬遷產業配套項目,主要安排八仙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5000戶搬遷群眾就業。第一期可安排2500人就業。今年9月份,第二期可安排約2000人就業,園區滿產后可帶動4000至6000人就業,讓貧困戶真正實現在家門口就業,脫貧致富。
為了讓搬出“石山”的群眾得以發展,都安把“扶貧車間”建在家門口,在全縣每個安置點預留5畝至10畝的產業用地,創建勞動密集型“扶貧車間”,幫助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目前,全縣建設了12個“扶貧車間”正投產招工,吸納入廠就業搬遷貧困勞動力1494人。(經濟日報記者 童政 周驍駿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朱柳蓉)
隆林縣石漠化山區桑蠶高產示范基地的核心區位于猴場壩子,占地面積1500畝。猴場村新勇屯貧困戶韓起江和愛人今年7月開始在桑蠶基地務工。因為看中隆林的桑蠶資源,一家浙江公司幾年前搬進這片大山,成立了廣西隆林嘉利繭絲綢有限公司。
么窩村駐村第一書記黃遠聲說:“目前合作社帶動95戶102人就業,其中貧困戶76戶81人,占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40%多,一年預計帶動群眾增收共計40多萬元。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廣西已脫貧的450萬人中,有426萬貧困人口通過產業幫扶實現增收,占脫貧人口的94.67%。
絢爛的燈光,磅礴的音樂,歡快的舞蹈……晚上7時,在貴州省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忙碌了一天的謝小串仍然準時出現在廣場。” 為解決搬遷群眾就業難題,晴隆縣在阿妹戚托小鎮旁建起了產業園區,從浙江寧波等地引入9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可提供1500多個就業崗位。
題:甘青交界處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脫貧故事 山兩側,一邊是甘肅積石山,一邊是青海循化,兩個縣居住著人口約2萬和10.1萬的民族——保安族、撒拉族,同屬我國28個少小民族。
賽道所處的礦坑,和坑邊高聳的煤矸石山,見證了遼寧阜新這座東北城市一百多年來的興與衰,以及從坑底向上爬坡的決意與夢想。2018年,阜新、新邱兩級政府與中科盛聯聯合成立阜新百年賽道小鎮運營管理有限公司,阜新百年國際賽道城建設拉開序幕。
盛夏的壯鄉大石山區,干部群眾揮灑汗水,與廣袤石山晝夜奮戰,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發起最后的沖刺。扶貧干部帶領村民修路、建水柜、筑新房,種植板藍根上百畝,目前西馬屯已整屯脫貧。
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大唐下花園發電廠也已經走過了83年的風雨歷程,時光流轉,不變的是新中國電力的“紅色精神”。為解決西藏地區長期缺電問題,1975年春節后,下花園發電廠抽調8名工程技術人員赴西藏羊八井地區,與水利電力部專家在我國高原上開始建設第一座地熱電站——西藏羊八井地熱試驗電站。
黃勇健介紹,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并達到相應標準的,政府按每個勞動力2000元給予企業補貼,引導企業加快復工復產進度。藍家觀介紹,鎮里目前已完成1000多座家庭水柜和60多處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確保預脫貧村安全飲水達到98%以上。
中央的25項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政策措施,著重強調安置區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的“后半篇”文章。“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園區+就業”,是廣西扶持就業的創新之舉。
近日,朋友圈被“國家科學技術獎”刷屏,人們紛紛為科技進步、大國工匠點贊。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洛陽雙瑞特種裝備有限公司參與項目也分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