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9日16:31 來源: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貴州頻道】;
“把土窩扒開,露出根來,撒上一圈肥料,這樣吸收得好……”炎炎午后,鄭登南一手拎著塑料袋,一手拿著截了一半的礦泉水瓶,不停地穿梭在花椒基地,進行施肥作業。
56歲的鄭登南是貴州晴隆茶馬鎮青山村人,當地石漠化嚴重,“平地包谷林,山上石旮深;一家兩畝地,吃穿都愁人”是其真實寫照。為了生計,他燒過磚,扛過包,在外漂了30年,每月15元的工資拿過,1800元的也掙過。前些年,他不得已返回了老家,“漂不動了,高架都爬不了,沒人要咯!”
由于村里沒有產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外出打工,脫貧攻堅后勁不足。“許多農戶零星種植花椒,沒形成規模,加之花椒根系發達,有利于水土保持,能讓石漠荒山披綠,一舉多得。”茶馬鎮黨委書記田志敬認為,選擇農戶熟悉的花椒做文章會順暢些,沒成想還是遇到了阻力,“本就沒幾畝地,種糧食都不夠吃,改種花椒,難道要喝西北風?部分農戶根本想不通。”
反復考慮,田志敬選擇了石漠化更嚴重的青山村,到村里開院壩會、群眾會,做村民工作。“后來發現給村民算賬很有效,種包谷一畝地頂多掙300元,但流轉土地種花椒,一分不投,僅憑流轉費、務工費、分紅就有近2000元……”
為了讓農戶有信心,當地政府跟企業合作,在鄰村挑了部分撂荒山地做試驗。“去年元月份到他們的試驗基地務工,前后干了5天。”由于不知道是否靠譜,工資能否按時發放,鄭登南沒定下心做,“誰知道2月初就拿到了400塊的工資,太后悔了,當時應該每天都去做。”
看到了實實在在的錢,村民們總算有了轉變。“僅青山這個村,從動員到管理、培訓,前后開了不下20次會,總算沒白忙活。”田志敬透露,青山村的花椒種植面積已從最初的1000畝,逐漸增加到了2900畝,“過去整個山坡都是成片的灰色石頭,現在全是成片的綠色,生態價值出來了。”
“人老了還能在家門口掙錢,還愁日子過不好?”鄭登南最早流轉了2畝地種花椒,正計劃繼續流轉,讓家里的荒地再次利用起來。
如今,整個茶馬鎮已種植1.8萬畝花椒,同時林下套種黃豆、南瓜,覆蓋農戶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有效解決了青山村弱勞動力務工增收難題,成了農戶們的搖錢樹。
目前,特普洛村已經打造了2000畝青花椒種植基地并成立了金陽縣新東方農民專業合作社,涵蓋的105戶村民中有93戶是貧困戶,合作社年均銷售花椒4.3萬余斤,93戶貧困戶年均實現增收180余萬元。
父親的案子開庭,張阿琴重返老屋。” 父母親相繼離世之后,張阿麗、張阿琴輟學外出打工,新疆、四川、廣東是待得最久的城市,老屋再也沒有回去過。” 張阿琴念念不忘,父親還會很多樂器:二胡、口琴、笛子,那時候覺得自己特別崇拜父親,現在老屋堂屋的墻上還留有父親的英語筆跡。
蔡通杰(寧波中大力德智能傳動股份有限公司員工):人才興企,我要密切關注行業前沿知識和技術進展,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勞動者說】張培軍(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赤溪鎮西廂村黨支部書記):我們要繼續健全困難群眾幫扶工作機制,讓老鄉們都能過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
題:300億元產業“成長記”——解讀重慶江津消費品工業逆勢發展“密碼”以青花椒為例,一條完整的種植、加工產業鏈條已在江津形成:產地面積55萬畝、椒農60萬人、近20家規模加工企業。
“農創產品”不是簡單的“農產品+文創”,它與其他產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其特色性和創意性。綜觀貴州丹寨縣,其擁有石橋古法造紙技藝、苗族錦雞舞、苗族賈理等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還有17項省級、130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5個文化藝術之鄉。
據了解,“2+N”產業發展格局,即打造肉牛、花椒2個主導產業,茶葉、烤煙、天麻、核桃、臍橙5個特色產業,蔬菜、食用菌2個“短平快”產業,帶動生豬、肉羊、禽蛋、油茶、竹子等產業融合發展。
” 新成昆鐵路是新建的一條鐵路,與老成昆鐵路大致平行,全長850公里,設計時速160公里。” 在被譽為“火車拖來的集鎮”云南省祿豐縣廣通鎮和“金沙江邊的菜籃子”云南省元謀縣等地,新成昆鐵路帶來了新機遇。
” 新成昆鐵路是新建的一條鐵路,與老成昆鐵路大致平行,全長850公里,設計時速160公里。” 在被譽為“火車拖來的集鎮”云南省祿豐縣廣通鎮和“金沙江邊的菜籃子”云南省元謀縣等地,新成昆鐵路帶來了新機遇。
光明日報記者張勇(右)、光明網記者曾媛(中)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鄉老姆登村茶園采訪。在廣西采訪的幾天時間,在脫貧攻堅一線,記者被當地黨員、干部、群眾凝心聚力、共同戰貧的昂揚斗志和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深深感染。
如今在韓城,花椒被親切的稱之為“金豆豆”,像張云海一樣的椒農從種花椒上受益,錢包漸漸鼓了起來。張云海的四海花椒香料有限公司就在產業園內,從花椒田到產業園,從種植到加工,他深切地感受到韓城花椒的價值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