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2日11:09 來源:科技日報
由太空育種技術培植的超級“太空南瓜”,其中一個“太空南瓜”直徑超過0.7米,高0.8米,重量達170斤。視覺中國供圖
王 霄 本報記者 付毅飛
近日,在蘭州召開的草業航天育種專題研討會上,利用航天誘變育種技術選育的中天1號紫花苜蓿草種備受關注。
“經過16年選育研究,中天1號紫花苜蓿草種于2018年經全國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該草種優質、豐產性狀突出。”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團隊首席專家楊紅善介紹。
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了解到,無論在開展高科技育種,拓寬育種途徑,創制新的高產優質品種,還是面向國家農業和生態建設等的重大需求服務國計民生方面,利用載人航天技術開展空間誘變育種實驗,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物理輻射育種的延伸
傳統育種手段的重要補充
航天育種是航天技術、生物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相結合的育種新途徑。利用航天器搭載生物材料在宇宙環境強輻射、微重力和弱地磁的共同作用下,空間誘變產生基因組水平上的變異,返回地面后經過至少4代地面選育,篩選出攜帶新性狀的新材料、新種質,最終培育出遺傳穩定、品質優良的新品系、新品種。
與常規地面輻射育種突變相比,航天搭載空間誘變產生的突變材料具有成活率高、變異頻率高、突變幅度大、穩定性強、育種周期短等明顯優勢。它由此成為物理輻射育種的延伸、傳統育種手段的重要補充。育種專家們借助載人航天工程提供的平臺,利用特殊的空間環境培育出農作物新產品,極大地提升了農業創新和生產技術水平。
據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梁小虹介紹,我國先后30多次利用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天宮空間實驗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搭載植物種子,已在千余種植物中培育出700余個航天育種新品系、新品種。累計種植面積1.5億畝,產業化推廣創造經濟效益2000億元以上。除糧食、蔬菜、水果、油料等農作物品種外,還創制出林草花卉、中草藥新品種和制藥、釀酒等微生物新菌種,獲得了廣泛應用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天上的育種試驗不斷
育出優質、豐產、高抗新品種
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了解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在歷次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任務中,利用神舟飛船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開展空間誘變實驗,經過多年科研和地面選育后,通過國審和省審的航天育種新品種超過200個。
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的歷次飛行任務都搭載了航天育種生物類試驗載荷。神舟八號為了驗證高等植物在空間環境下的開花結實過程,設計搭載了《番茄試管苗空間開花結實》實驗裝置,8個番茄蓓蕾5株開花結果,在國際首次實現了太空空間植物開花結果。天宮二號進行了高等植物培養實驗,首次在空間上獲得了擬南芥開花基因啟動子控制的綠色熒光蛋白實時圖像,為未來建立以植物為基礎的空間生命生態系統和提高系統的生產效率提供依據,這也是我國首次成功進行植物“從種子到種子”的全生命周期培養。
“近年來,航天育種技術成果在扶貧攻堅中發揮了顯著作用。”梁曉虹說。
利用空間誘變育種技術,華南農業大學成功地在普感稻瘟病的品種“麗江新團黑谷”和“中二軟占”中誘變和創制出一批抗病乃至對病害達到免疫的新種質。科學家利用這些抗病種質資源,培育出更為優質豐產高抗稻瘟病的新品種。
江西省超級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利用航天誘變,選育出了躍恢航0799、躍恢航1698、躍恢航1573等優良恢復系應用于育種。
航天搭載空間誘變技術還在其他主糧作物、經濟作物和蔬菜水果等品類上獲得了成功的應用,涌現出的新品種為糧食安全和農民增產增收帶來了切實的收益和實效。
11月7日,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近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表彰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作出杰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據悉,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和利國偉共同捐資4億元港幣,于1994年3月在香港注冊成立的公益性科技獎勵基金。
11月4日,河南省武陟縣西陶鎮周家莊村村民在田間采摘懷菊花。深秋時節,盛產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的懷菊花競相綻放,迎來采摘旺季。深秋時節,盛產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的懷菊花競相綻放,迎來采摘旺季。
時光回轉, 2011年7月20日,時值西藏自治區和平解放60周年,科技日報記者在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見到了時任副院長的尼瑪扎西。科技日報記者 周維海攝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科研人員在青稞試驗室做研究。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戰士們在西藏拉薩河畔的亂石灘上開墾出一片片農業試驗田,播下包括青稞在內的各類高原作物種子,也標志著西藏農業由落后的原始生產方式朝著追求科學的嶄新姿態邁進。
在西藏,有一位被譽為“青稞之父”的育種專家,他選育的新品種“藏青2000”是西藏青稞主推品種,占青稞種植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尼瑪扎西把一生都奉獻給青藏高原, 踐行了他自己的人生格言:“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戶家”。
人物小傳 李景富,1943年8月生,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番茄育種、番茄種質資源和番茄生物技術方向的科研工作,育成番茄系列新品種27個。
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曾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筆下《暴風驟雨》的原型地。近年來,元寶村累計投入560萬元,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1200畝,改造中低產田2500畝,開發水田3000畝,修建干渠2700延長米,改變了靠天吃飯的歷史。
安徽黃山市樵山地區是全國天然香榧的主要產區之一。據了解,樵山種植香榧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近年來,當地加大改良新品種的引進,做大做強香榧產業,帶動貧困戶增產增收。
在素有“健康糧倉”之稱的水果蔬菜、雜糧雜豆等非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領域,各種仿冒具有知識產權新品種的“仿種子”層出不窮,嚴重干擾種植業市場秩序、挫傷企業研發創新積極性。進一步言之,對有關方面來說,有必要從知識產權保護的角度去審視“仿種子”亂象,避免讓李鬼趕跑李逵,讓“仿種子”扼殺了創新動力。
記者在秋糧主產區采訪時發現,今年的秋收呈現出新的亮點:水稻、玉米、大豆三大糧食作物綠色發展增勢明顯。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今年,國家在300個糧棉油生產大縣開展化肥減量增效試點,創建了1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