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1日10:08 來源:人民日報
科技創新正逐漸成為中俄關系提質升級的新亮點,不斷豐富著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內涵
中俄科技創新年近日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啟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分別向開幕式致賀信。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中俄兩國和衷共濟、守望相助,如期舉辦中俄科技創新年,充分體現了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不僅對雙邊關系和兩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再次為國際合作樹立了典范。
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期間,同普京總統共同宣布2020年、2021年舉辦中俄科技創新年,這是中俄兩國首次舉辦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國家年。在雙方共同努力下,科技創新年計劃實施活動已超過1000項,充分體現了中俄科技創新合作的巨大潛力。在中俄科技創新年框架內,雙方擴大科技創新合作領域,培育實施戰略性旗艦項目,發揮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作用,促進人才雙向流動,深化成果轉化、創業投資等協作,推動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不斷深入。
中俄兩國科技創新合作歷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為兩國國民經濟建設與科技水平提升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1954年中國同蘇聯簽署第一份政府間科學技術合作協定。1992年中國同俄羅斯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框架下科技合作分委會、中俄創新合作協調委員會,以及包括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科技部長會議等機制,都為中俄科技交流合作提供了多渠道和寬平臺的溝通保障。中俄科技創新年的舉辦,進一步體現了兩國提升科技創新合作水平的堅定決心。
中俄同為世界科技大國,深化科技創新合作符合兩國利益。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賀信中表示,科技創新是當前俄中兩國最富前景的合作領域之一,決定著兩國發展的未來,影響著兩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俄兩國科技合作成果在航空、航天、船舶、海洋、醫療、化工以及民用生活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阿里巴巴、騰訊、滴滴等中國互聯網企業積極擴展在俄業務,大大推動了當地數字經濟發展。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兩國防疫專家前往對方國家抗疫一線交流經驗,為全球衛生事業共同貢獻力量。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在中俄科技創新年框架下,俄羅斯梅奇尼科夫疫苗和血清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簽署了建設新冠病毒聯合研究實驗室的備忘錄。兩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將不斷增進兩國民眾福祉。
中俄兩國科學技術合作未來可期。中俄兩國不斷豐富科技創新合作機制,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合作支持力度,合作基礎更加厚實。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專家伊萬·達尼林指出,俄中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互動有具體任務、階段性措施和謹慎、清醒的評估,共同舉辦科技創新年將給兩國科技創新領域交流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帶來機遇。中俄科學技術合作科教并重,攜手為未來發展共同培養人才。中俄教育界合作除校際合作機制外,還建立起綜合性、工學、醫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多個高校聯盟。新學年開始,又有300多名新生考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將在這所特殊的聯合高校中書寫自己的美好青春。這些都預示著中俄科技創新合作的美好未來。
中俄關系是當今世界“互信程度最高、協作水平最高、戰略價值最高的一對大國關系”,科技創新正逐漸成為中俄關系提質升級的新亮點,不斷豐富著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內涵。中俄科技創新合作,共同提高技術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共建創新生態系統中加強戰略協作,在全球科技治理秩序調整中和世界科技發展方向上加強戰略協作,發出中俄自己的聲音,必然對推動全球范圍科技創新合作具有積極意義。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所指出,中俄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要順應時代大潮、把握發展大勢,推動兩國科研工作者和科技界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交流合作,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據統計,近3年來,西安高新區累計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1100余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5000余家;推廣“西光模式”,累計培育硬科技企業305家。近年來,西安高新區先后發布《西安高新區硬科技產業規劃》《西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關于支持重大創新和成果產業化政策》等,全力支持硬科技產業化發展。
屆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3日至5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行,本次展會以“人民的城市——融合生長·合作共享”為主題,集中展示智慧城市建設成果、智慧城市示范應用、科技創新成果等內容,為全球城市和科技進步貢獻前沿智慧和解決方案。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把創新放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要位置做出部署。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日前在北京發布了《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寧夏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排名第18位,比上年上升4位,其中,科技活動產出指數比上年上升7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比上年上升3位。
11月27日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意味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標注中國科技創新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云課》時表示 ,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進入新的階段,科技創新將成為第一動力。節目通過邀請各領域的權威專家,緊扣五中全會精神要義,結合各自研究領域,以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富有個性的表達,給網民帶來耳目一新的知識盛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八膫€面向”對于匯聚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形成重大科學研究成果,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實現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時,四川西昌。彈道設計通俗地講,就是為運載火箭設計飛行軌跡,包括確定火箭起飛的地點、發射方位、飛行姿態,確定飛行的高度、速度、運載能力等等。
拍攝3000張百萬像素的照片 只需要一秒鐘 攜帶一個機房的平臺計算能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快速改變著世界,成為激發產業創新活力的驅動力量。11月14日,“2020北京網絡媒體紅色故土行”活動媒體團來到了綠水環繞、風景宜人的鄭州市鄭東新區龍子湖智慧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