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1日09:16 來源:南方都市報
日前,湖南耒陽的留守女孩鐘芳蓉高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引發廣泛關注。8月31日下午,鐘芳蓉的父親告訴南都記者,鐘芳蓉當天已經乘坐高鐵前往北京,9月1日將去北大考古專業報到。鐘先生透露,此次女兒隨身只帶了一套簡單的衣服,但帶了一百多斤的書去學校。
鐘芳蓉乘坐的高鐵將于8月31日抵達北京,鐘先生和妻子并沒有送女兒去學校報到。鐘先生表示,自己也跟女兒提出過送她去學校,但女兒沒同意。“她不要我們送,說她自己可以,像平時辦一些證件都是她自己去,她不愿意我們也不能勉強她。(鐘芳蓉)性格確實有點內向,不太愛說話,其實在家里跟我們也說不了幾句話。”鐘先生說。
不過鐘先生還是認為,培養孩子就是要讓她能夠獨立,自己會提一些參考意見,但還是尊重孩子的決定和選擇。鐘先生稱,臨別時,囑咐鐘芳蓉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她注意安全,也祝她學業有成。
對于上學前的準備,鐘先生說,鐘芳蓉衣服沒帶多少,此前考古圈寄來的相關書籍帶了滿滿一大箱子,大概有一百多斤重,8月31日已經幫她發快遞寄往學校。
談及此次分別,鐘先生表示并沒有特別的情緒,“她去學校感覺像我們去打工一樣,也是這種感覺,說實話也已經習慣了,今年在一起的時間還算是最長了。”隨著鐘芳蓉已經離家前往學校,鐘先生和妻子幾天后也將回到廣東繼續工作。
采寫:南都實習記者 馬銘隆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出土的陶鷹(上圖)和玉鉞(下圖)(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出土的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資料照片)。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12月6日,記者獲悉,今年3月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據了解,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將中國藝術中鳥類的表現提前了8000多年。
12月6日記者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這是繼2007年、2008年出土8萬至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 介紹,從發掘現場帶回來的破碎的陶片、以及不起眼的土壤,都是一把窺探歷史的鑰匙。5G智慧+也將應用到二里頭遺址公園的展覽中,通過虛擬建模,實現AR看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辟論述我國考古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29日首次發布。這是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時期銅矛(資料照片)。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說的“考古”這些事,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