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4日07:36 來源:私家車999
說起考古,你的印象是什么?
是說著“人點燭鬼吹燈雞鳴燈滅不摸金”的切口黑話? 或者扛著洛陽鏟和黑驢蹄子與僵尸戰斗并大吼一聲“上交給國家”? 還是拿著小鏟子小刷子在墓地里刷刷刷?
實際上前者只是小說家在民間傳說基礎上的杜撰,后者也僅僅是整個考古過程中的一小部分。 考古是一個科學嚴謹的研究過程,有大量的調查、發掘和整理。 今天,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事業部記者走進洛陽二里頭遺址發掘現場,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跟大家一起“云考古”,感受感受中國最古老朝代的脈搏。
走進二里頭,一起“云考古”
河南最“野”的考古遺址, 任何一個發現都可能改變歷史。
俗話說:殷墟的青銅技術源于二里崗,二里崗又源于二里頭。殷墟的發掘直接改寫了中國歷史,二里頭的發掘更是舉世矚目。 從1959年開始到現在,60年一甲子,三代考古人夜以繼日的探索,也只發掘不到2%。
中華文明到底幾千年?中國最早的都城在哪里?大禹治水是否真的存在,華夏文明為何以龍為圖騰……種種顛覆性的歷史謎案,或許都埋在偃師二里頭的這片黃土之下。
通過這場沖上熱搜的直播,記者和網友的第一感受就是: 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
網紅洛陽鏟出鏡了 一般來說,考古包括兩個過程:一個是田野過程,一個是實驗室過程。 田野過程就是調查、勘探、挖掘、田野記錄;實驗室過程就是在實驗室中對考古發掘得到的東西進行處理,比如清洗、修復、測年、測成分包括文物修復等。
考古隊員的日常,才不是游山玩水
記者們到洛陽二里頭的第一天恰逢下雪,考古工作隊的隊員們都忙著在基地整理資料、記錄文物。
附近村莊的阿姨們在認真的給這些陶片洗澡,隨后交給隊員們進行下一步的工作。
考古工作也有很多重復瑣碎的事 英國考古學家倫福儒和巴恩曾經說過,“考古學部分是從事創造性的想象”。 所以,請發揮你的想象力辨認下方的碎片吧!
考古才不是游山玩水拍拍照睡睡覺,扛著三個工具箱,走跟我上山去。
隊員跟記者說,這已經比前輩們的工作條件好很多很多了。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此前工 作隊 照 不過科考隊的生活,照樣可以擼貓擼狗!
可別小看這些碎瓦碎罐!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 介紹,從發掘現場帶回來的破碎的陶片、以及不起眼的土壤,都是一把窺探歷史的鑰匙。
感受下趙海濤副隊長的坐騎
一片瓦,解鎖一個時代
趙隊長介紹說,發掘時候取出來的土樣,對這些土進行水洗,如果里面有碳化的植物的話,會漂浮在上面, 搜集出來后通過這些碳化植物,才知道當時有什么植物種類,哪些是馴化的,哪些是野生的,這樣也就復原了當時人的食物結構。 所以看到一些影視劇中的常識性錯誤,往往也讓考古隊員們哭笑不得。
明朝才傳入中國的紅薯,讓宋朝的包大人給吃上了
在二里頭,看到“最早的中國”
二里頭的土地下,埋藏著“最早的中國”。
在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進展中,二里頭遺址項目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300多萬平方米的超大規模,讓三代考古人努力了61年,仍然只發掘冰山一角。 此次公布的——“井”字形道路延伸范圍更大、家族式分區而居、區外設墻、居葬合一的布局等最新考古成果,揭開了3000多年前“最早的中國”的一層面紗。
趙隊長向記者和網友解讀二里頭城市布局
3000多年前的先民生活是什么樣子
通過出土的2萬多件文物,趙海濤勾勒出這樣一幅畫面: 在出行方面,已經有了一米多寬的雙輪車,但是車的數量非常少,一般人可能都是步行,上層貴族可能是坐雙輪車出行; 當時水稻、小麥也有了,但是數量比較少,所以只有貴族們才能吃;
上層貴族們穿的是麻布衣服,在一些文物上面,有麻布的痕跡,最細的麻布一平方厘米50來根,是比較細膩了。
硬核二里頭,考古人心中的夢
相比較其他網紅遺址,硬核的二里頭,才是無數考古人心中的夢。 從1959年,71歲的徐旭生先生為了尋找“夏墟”,在豫西開展田野考察,從此,二里頭這片看似普通的土地就和“考古”、“最早的中國”密不可分。
曾經的二里頭考古隊工作場景 趙海濤隊長說,有趣的是,當時徐旭生先生是為了調查夏墟而發現二里頭遺址的,但當時因為當時學科的發展水平不完善,學科認識不足, 他當時認為二里頭極有可能是商湯建的都城。 直到1977年河南登封召開王城崗遺址發掘現場會,會上北京大學的鄒衡教授通過對夏商時期的梳理研究,提出二里頭應該是夏王朝、夏文化的遺存。
持續六十余年的討論,也說明考古學的嚴謹。 目前,二里頭遺址累計勘探約4.5萬平方米,占遺址總面積的1.5%,除了還有廣闊的遺址等待被探索,二里頭遺址的真正身份也等待被確認。 目前盡管絕大多數認為他是夏王朝的都城,但是還不能百分之百的認定他就是夏王朝的都城。 除非發現當時的文字,比較確鑿的證明這是夏都、這是夏王朝,這才基本上沒有爭議。
二里頭文化是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這個存粹是從考古學上進行研究之后的一個判斷。而這個判斷,則遠遠超越了他是夏王朝這樣一個歷史定位。
5G智慧+也將應用到二里頭遺址公園的展覽中,通過虛擬建模,實現AR看展
二里頭:驚喜與樂趣同在
在猜測與想象之間搖擺,在刺激與未知面前探索。 這是絕大多數考古人的狀態, 從2002年走出校門 就來到二里頭的趙海濤,還繼續陪伴著這片遺址,接下來,他將繼續驗證學術假說,探尋文字、更高等級的王陵墓葬的可能......
“考古工作是一個探索未知的一個學科,我們在沒有發掘結束之前,不知道會有什么樣的發現等著我們,通過我們不斷的發掘,總是會有各種發現在等著我們,重要的、一般的,總有發現的樂趣,發現的驚喜在等著我們。”
二里頭遺址處的二維碼,帶你復原舊王朝
讓沉睡的遺址“活”起來
沉睡的遺址“活”起來,讓更多人了解二里頭。 歷史的發展,是傳承的過程。遙隔數千年的二里頭遺址,也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讓更多人走進二里頭,也是當地政府和考古隊們的期望。
良渚遺址公園場景
借鑒其他范例,2019年開放的良渚遺址公園,主打沉浸式體驗的它,讓不少人真切感受到“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還有2020年開放的海昏侯遺址公園,同樣成為南昌當地的一大特色景區。更早的還有2007年開放的金沙遺址公園,將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埋藏最豐富的祭祀遺跡呈現在大眾面前。 已經發掘61年的二里頭遺址,承載著中華文明的起源。 隨著二里頭遺址公園的開館,考古遺址公園的開園,這個沉睡了數千年的“華夏第一都”,也正在逐漸蘇醒,顏值與內涵并頭,守住中華文明的根和魂,同時,也見證著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記者:董丹、薛源源、齊鶴;編輯:戰強 私家車999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出土的陶鷹(上圖)和玉鉞(下圖)(拼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文物報社供圖)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出土的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資料照片)。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12月6日,記者獲悉,今年3月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據了解,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將中國藝術中鳥類的表現提前了8000多年。
12月6日記者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這是繼2007年、2008年出土8萬至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辟論述我國考古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29日首次發布。這是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時期銅矛(資料照片)。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說的“考古”這些事,你知道多少?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