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0日10:33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黃河灘區,是指黃河堤壩與黃河水之間的灘涂部分,這里既是黃河行洪、滯洪、沉沙的地方,也是灘區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空間。在山東,黃河灘區生活了60萬人。2017年開始,山東省實施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菏澤一位70多歲的農民畫家用自己的畫筆記錄了灘區生活的變遷。
一大早,農民畫家毛吉志專門來到菏澤三合村的村臺社區。這里的新房剛建好,今天大伙兒相約來看房,他想用畫筆記錄下這幸福的時刻。
這里的村臺社區由政府補貼建設,一家出幾萬塊錢就能住上這樣兩層樓的大房子。畫著漂亮的新區,一輩子生活在黃河灘的毛大爺感慨萬千。長期以來,黃河汛期的洪水時常讓黃河灘區人居無定所。有一間經得住洪水的房子,成為他們向往的生活。毛大爺清楚地記得,他這一輩子搬了四次家,而每一次搬家,他都用畫筆記錄下來。
多年來,山東在黃河灘區陸續實施就地就近筑村臺等工程,可是由于資金有限,仍有很多村莊在汛期面臨受淹的危險。2017年,山東省投資260億元啟動黃河灘區脫貧遷建工程,為了抵御洪水,政府一改原來村民們自己墊高地基修建房臺的做法,集中建設可以抵擋黃河極限水位的村臺,在上面統一蓋新房,周邊配套設施也一并到位。毛大爺成為第一批搬進村臺社區的灘區百姓。
現在,黃河灘區的60萬居民已陸續搬遷新居,到今年年底將完成全部遷建工程。有了新房子,生計怎么辦?政府不僅“扶上馬”還“送一程”。以往在灘區,村民們靠種小麥玉米傳統農業模式生活,人均年收入才2000塊錢。如今,新的村臺社區規劃了就業扶貧車間,周邊發展起高效特色農業,僅毛大爺所在的菏澤市2019年灘區3萬多貧困人口全部實現了脫貧。
這幅畫畫的是村民陳更田今年承包的200畝秋葵大豐收。毛大爺的老伴就在陳更田的秋葵地里工作,每天上午來地里干半天活兒,下午回家做家務,一個月有1000多塊錢的收入。
如今在菏澤的黃河灘區,很多人都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人均年收入去年超過10000元。說起這個,毛大爺還興奮地給我們展示前兩天新畫的幾幅畫。
灘地岸邊,一花一草,一木一葉都是風景,黃河生態廊道的幽靜展露無遺。” 貴州日報記者周雅萌,第一次來到鄭州惠濟區登高遠眺黃河,“盡覽了黃河之美、黃河之雄、黃河之奇,這一切都讓我震撼。
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龍腰”在河南,而封丘是河南沿黃戰略的“龍頭”,封丘在河南沿黃戰略落地中,處于非常關鍵的節點位置。當下,河南正在通過農業高質量發展、文旅高質量發展、產業集聚區“二次創業”等方式,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構建綠色產業生態。
河南廣電全媒體“飛閱三山一灘”系列報道,今天播出《山藥鋪就致富路》,為您講述發生在黃河灘區的脫貧致富故事。溫縣張羌辦事處馬莊村 村民 馬紅峰:種植的積極性很強,種植在溫縣的壚土地山藥,每年在三萬畝左右,帶動農戶將近有兩萬人。
河南廣電全媒體“飛閱三山一灘”系列報道,今天播出《山藥鋪就致富路》,為您講述發生在黃河灘區的脫貧致富故事。溫縣張羌辦事處馬莊村 村民 馬紅峰:種植的積極性很強,種植在溫縣的壚土地山藥,每年在三萬畝左右,帶動農戶將近有兩萬人。
追憶往昔,一方面是為了紀念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另一方面是為了堅定繼續奮斗的步履。灘區的居民過上了幸福生活,對于城里老百姓來說,身邊變化也不小。追憶往昔,一方面是為了紀念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另一方面是為了堅定繼續奮斗的步履。
產業挑大梁,脫貧奔小康。河南廣電全媒體“飛閱三山一灘”系列報道,今天播出第五集:《黃河灘里的赤腳大嫂和90后鵝倌》,為您講述發生在黃河灘區的脫貧致富故事。
中牟縣狼城崗鎮北堤村 村民 申好妮:“我們家的蘋果,一共十四畝,晌午一熱我就把鞋脫了,脫了鞋干,朗利、得勁。” 中牟縣狼城崗鎮北堤村 村民 申好妮:“王書記你好,又過來幫俺銷水果了吧。
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黃河灘區“三山一灘”地區,是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也是河南脫貧攻堅的“硬骨頭”,扶貧開發的主戰場。信陽是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考察調研河南時的第一站,也是我省“三山一灘”脫貧攻堅的重點地區。
集中了河南70%的貧困人口
發源于巴顏喀拉山的黃河,自西向東流經中國九省,翻越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由涓涓細流匯聚成大江大河,滋養中華大地,哺育華夏兒女。若爾蓋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沙化治理,對保護當地草原植被,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