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8日20:49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圖為久巴村村黨支部書記多布杰
本網訊(記者德吉央宗)8月17日上午,“幸福花開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西藏站林芝組一行來到距離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30多公里的更章鄉久巴村。
久巴村面朝綠水,背倚青山,村中道路筆直寬敞,一排排彩飾一新、漂亮整潔、雕梁畫棟的兩層藏式小樓鱗次櫛比。
“久巴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強村、產業興村、民主治村、生態美村的發展戰略,讓百姓富起來,鄉村美起來。如今的久巴村早已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草莓村。”在村黨員群眾中心門口,記者見到了久巴村黨支部書記多布杰。
“以前村里的收入依靠種植青稞、挖松茸,群眾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為了改變貧窮,2008年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村黨支部書記多布杰以黨員示范為引領,帶領久巴村村民試種草莓、冬瓜、大白菜、甜玉米等果蔬。“試種后,一戶光草莓一年就有2萬至5萬元收入,村民們發現這比種植青稞的收益更大。”多布杰告訴記者,那時起,久巴村就與草莓結下了不解之緣。
圖為種植大棚里草莓
多布杰告訴記者,只有發展集體產業,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在村民紛紛投入到草莓種植的大軍時,2009年,多布杰與其他3名黨員也趁勢帶頭成立了久巴村草莓種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現該村有草莓種植大棚66座,每座溫室的面積為0.8畝,草莓種植面積達70余畝,年產量達5.6萬余斤,按照草莓平均每斤售價40元計算,年度實現收入可達224萬元。合作社成員每戶擁有溫室大棚2座,帶動合作社成員戶均增收8萬元。
圖為草莓育苗大棚
2018年該村又成立了“產業+公司+合作社+農戶+扶貧扶智”的“4+1”草莓大棚建設扶貧項目,總投入人民幣65萬余元,其中:“4+1”產業模式扶貧資金45萬元,村集體自籌資金20萬元,新建鋼架草莓育苗大棚10座。該項目由合作社組織全村群眾以投工投勞的形式種植培育草莓苗,帶動本村貧困戶1戶1人脫貧。截至2019年10月份共計產出7.1萬余元的草莓苗。根據已制定的利益鏈接機制,每年帶動兩戶貧困戶家庭有償增收6500元。
圖為久巴村干凈的街道和整齊的民房
在西藏尼洋河多布水電站落戶林芝時,久巴村21戶群眾和村集體領到搬遷補償款,多布杰又帶領村民搞生態宜居工程,成功施行“人畜分離”養殖模式,專門在村子周邊劃定了3塊養殖區域,派專人值班防止牲畜進入村內,確保久巴村村道干凈整潔,村內道路兩旁及村公房附近進行整體綠化,種植綠化樹木,現在的久巴村任何一處都能見到青山綠水,真正做到了生態文明自然美,吸引了很多國內外的游客。
久巴村2019年底經濟總收入達670余萬元,農村經濟可支配收入達469余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多元。
全村28戶122名群眾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正思齊思進,闊步邁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路。
脫貧攻堅、鄉村發展脫貧攻堅、鄉村發展是一種長途跋涉是一種長途跋涉唯有堅持,方能出成果唯有堅持,方能出成果唯有堅持唯有堅持才能讓我們的家鄉永遠年輕才能讓我們的家鄉永遠年輕
孫守剛、李亞、甘榮坤、孔昌生、穆為民、徐立毅、徐元鴻、趙素萍、王保存、張維寧、喬新江、戴柏華、王新偉、劉玉江、王戰營、錢國玉、龔立群、高體健、謝玉安、顧雪飛、岳中明、習曉軍等在鄭州或當地參加了植樹活動。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12月6日發布,全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面積目前已達6億畝,林下經濟總產值超過9000億元,從業人數超過3400萬。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
“在我們貧困山區,父母都希望孩子走得越遠越好,回來就等于貧困。16歲那年,姚有志走出安徽省岳西縣毛畈村的大山,到江蘇無錫打工。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姚有志選擇回到了家鄉,這個他從小長大的大山深處的小村莊。
2017年,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郝永紅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起3個大棚,發展蘑菇產業。” 圖為左家灣村村民在郝永紅的大棚內務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河南淅川縣老城鎮下灣村村民 張銀花:可以住宿,吃飯,吃農家飯,一年收入個三四萬塊錢沒問題,這也是個長期的收入。河南淅川老城鎮下灣村村民 石記英:收入現在是一年比一年好了,以前沒有存過錢,現在一年多少能存個幾萬塊錢。
河南淅川曾是河南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同時,它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趁著農閑,淅川縣下灣村的張銀花正忙著把自家民房改造成農家樂,不久就能開門營業。
題:“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我們是敢死拼命的”——甘肅脫貧攻堅進程回顧 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養殖小區,村民李應川給羊喂水(3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脫貧戶石玉明曾經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同樂村的油茶加工戶,靠加工油茶成為當地比較富裕的農戶。” 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許多貧困山區正是依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地開發扶貧產業,取得了非常好的脫貧成效。
(記者劉楨珂)迎著初冬的暖陽,“決勝2020”看四川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涼山,來到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中國網記者 劉楨珂 攝 三河村立足資源稟賦,把舊址、新居和村史館串聯起來,開發彝族文化扶貧主題旅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