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7日17:05 來源:學習時報
正確應對和有效處理社會矛盾的能力,是檢驗一個國家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試金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站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對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作出了頂層設計,有利于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健全社會矛盾源頭預防機制,最大限度防范社會矛盾激化。社會治理的最高境界是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病。許多社會矛盾是可以從源頭上加以防范化解的。要完善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健全社會公示、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制度,使公共決策盡可能吸納各方意見、兼顧各方利益,防止因決策不合理而埋下矛盾隱患。要健全嚴格規范公正文明的執法機制,多運用說服教育、調解疏導、勸導示范等柔性方法手段,寓執法于服務之中、融處罰于教育之中,防范消解執法沖突。要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及時回應群眾合理訴求,依法保障群眾合法權益,防止因損害群眾利益而引發社會矛盾。
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最大限度將社會矛盾解決在基層。“楓橋經驗”的精髓,就在于將社會矛盾化解在基層,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堅持以城鄉社區為矛盾化解的第一線,科學合理劃分網格范圍,加強社區警務站、社區工作者、專職網格員、志愿者隊伍建設,把社會治理觸角延伸到每個樓棟、每戶家庭,把人民內部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堅持以鄉鎮街道為矛盾化解的主陣地,整合綜治中心、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層治理力量,更好履行服務群眾、定分止爭、維護穩定等職責任務。堅持以縣市區旗為普通矛盾化解的終點站,建立健全社會治理聯動中心或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整合公安、司法、信訪、行政復議等力量,確保縣域矛盾不上行。堅持以城市為平安建設“前線指揮部”,扎實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完善市域社會治理體系,將重大社會矛盾風險防控在市域。
健全社會自治自律機制,實現社會矛盾由社會力量化解。社會自治自律就是社會主體自主解決身邊矛盾問題的過程,能夠做到早發現、早防范、早解決,因而是一種最簡約、最快捷的治理機制。更加注重企事業單位的基礎性作用,引導其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維護職工權益機制,防止單位內部問題轉化為社會矛盾。加快健全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積極培育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支持各類社會組織承擔起志愿服務、救助幫扶、化解矛盾、預防違法犯罪等公益職能,讓千千萬萬社會組織的微治理匯聚成善治大能量。加快推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機制引入社會治理領域,以眾智解眾憂、以眾力破眾困,實現眾人之事眾人解決。
健全依法防范化解矛盾機制,推動形成化解矛盾靠法的社會治理格局。實踐證明,法治是定分止爭最可靠、最有效的機制。只有依法化解矛盾,才能經得起歷史檢驗,不留后遺癥。應堅持以法律為準繩化解社會矛盾,引導當事人在法律框架下分清是非、辨明對錯,形成遇事找法、辦事循法的行為習慣。發揮好典型個案的引領示范作用,立“明規則”、破“潛規則”,用法治規范社會行為、引領社會風尚。發揮好司法建議、檢察建議、公安提示函的作用,推動社會矛盾多發高發地區、部門、單位補短板、堵漏洞,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
健全多元化社會治理法律規則體系,織密織牢法律規則之網。防范化解不同性質的矛盾糾紛,需要運用不同類型的法律手段,完善不同類型的法律規則。其中,民法是規范民事活動、解決民事糾紛的法律手段。人民內部矛盾大多是民事性質的糾紛,民法典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法律。應堅持民法優位原則,對于能通過民事法律手段就能妥善處理的經濟糾紛、社會矛盾,就盡量不使用行政、刑事強制手段。社會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消解社會矛盾的法律手段。應堅持扶弱濟困、底線公平的社會政策,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困難群體、高風險群體正當權益的法律保護,讓每一個人生活得更有尊嚴。行政法是政府管理社會的法律手段。應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原則,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權,既防止因亂作為而引發社會矛盾,又防止因不作為而放任社會矛盾。刑法是社會治理的最后法律手段。應堅持謙抑、審慎的刑事政策,能用民事、行政手段解決的社會問題,就盡量不使用刑事手段,不作犯罪化處理。
健全多元化社會糾紛解決體系,防止社會矛盾涌向司法機關。應加快構建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推動矛盾糾紛分類分道分流防范化解。這包括,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人民調解組織,更好發揮其及時就地化解民間糾紛、修復社會關系的獨特功能,筑牢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積極推動群團組織、行業協會設立專業性調解組織,運用其權威性、公信力,有效解決本領域、本行業糾紛。加強商事仲裁、勞動人事仲裁、農村土地承包仲裁等仲裁機制建設,更好發揮仲裁的自愿性、簡便性、保密性、強制性等優長,讓更多民商事糾紛通過仲裁方式解決。創新完善行政調解、行政復議、行政裁決等機制,引導行政糾紛主要通過行政渠道解決,推動行政機關在調處民商事糾紛上發揮更大作用。創新完善信訪工作制度,推行領導干部特別是市縣領導干部每月下基層大接訪制度,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網絡化、智能化,更好發揮信訪制度在解民憂、護民利、聚民心上的獨特功能。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增強訴訟的可及性、便利性、公正性、高效性,夯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健全德政德育治理體系,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柔性治理。道德是無處不在的因素,德治是教化心靈的力量。健全德政德育治理體系,幫助群眾解決生活困難、解開思想疙瘩、解除心理疾患,是增進社會和諧的治本之舉。應健全社會救助救濟體系,對生活困苦、經濟困難的人員給予經濟幫扶和人文關懷,讓每一個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對生活失意、心態失衡、行為失常的人員加強心理疏導和服務,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健全社會、學校、家庭德育體系,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引導社會成員崇德向善。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元素,發揮鄉賢文化、家風家訓、禮俗禮儀等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促進家風正、民風純、社風凈。
健全智慧治理科技支撐體系,提高社會矛盾防范化解的智能化水平。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社會治理智能化提供了可靠的科技基礎。應加快推進各類社會治理數據資源的整合共享,運用平安大數據更精準地研判預測社會矛盾的變化趨勢,化不知為可知、化后知為先知,做到防患未然、妥處已然。利用國家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之機,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部位的智能安全防控體系建設,堅決防止安全生產事故和重大案事件發生。推動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網絡平臺、社會組織等力量創新完善線上糾紛解決機制,引導更多線上線下糾紛都在線上解決,增強糾紛解決的便利性、及時性、高效性。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截止2020年9月,長沙縣網上群眾工作部共協助全縣各縣直單位、鎮(街)處理網民留言11萬余條,平均每天90余個網民訴求得到回應或解決。民眾聯絡所依托鄰里中心建設,涵蓋樂齡館、童樂館、律動館、圖書館、民眾俱樂部、社區衛生站等傳統功能,隨處可見看書、下象棋、打太極拳的居民身影。
從國際社會看,“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個新奇的經濟社會現象,很多發展中國家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比較典型的有墨西哥、巴西、馬來西亞、菲律賓、南非等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立足國情、著眼長遠、把握大勢,強調“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出“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作者:龔維斌,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趙秋雁、尉建文,分別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總結成功經驗,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實現社會活力與秩序的有機統一,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現實著力點。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有8億多人成功擺脫了貧困,取得了人類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減貧成就,深刻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走向富強的過程。
截止8月份,中心共受理各類矛盾糾紛調處訴求9407件,其中分流至信訪2002件,分流至公安59件,分流至法院151件,分流至公共法律服務4995件,分流至各類調解組織2060件,分流至其他渠道140件,其中各單位聯動解決160件。
基層社會治理積極回應民意的多元化訴求,并以此為重點構建多元化社會矛盾疏導和社會沖突化解機制,將成為當前我國持續發展的強大內驅力。這種新型治理技術的進步,會為我國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治理工具、治理途徑和治理手段。
記者 尹艷輝]9月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記者。
如何共同建設美好和諧社會,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作為根本制度顯著優勢必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命題。在社會學看來,無數個體行為和社會關系組成了結構,結構又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反過來塑造人的特定行為。
在8月31日的一場競選集會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指責特朗普“數年來一直在煽動暴力”,但也批評了抗議中的暴力行為。美國國土安全部前高級分析師達里爾·約翰遜認為,特朗普政府應對種族問題的做法體現出“政府職能失調和官僚主義已到達最糟糕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