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7日15:4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引發全社會的深刻反思。
的確,如今餐飲浪費已經成為一種值得廣泛關注的現象。盡管隨著“光盤行動”等的推行,家庭或朋友聚餐的餐飲浪費現象已經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是在商務宴請和婚喪嫁娶等場合,大規模餐飲浪費卻屢見不鮮。
一項調查甚至顯示,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另有機構統計,我國每年被損耗和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6%。2015年,我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總量約1700萬噸至1800萬噸,超過同年水稻、小麥和玉米進口量,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是全國糧食產量的3%。
數字看起來觸目驚心,其引發后果也不容小覷。餐飲浪費不僅會浪費社會財富、加劇資源緊張,更在一定程度上威脅糧食安全。就國際社會而言,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為全球糧食安全敲響警鐘;就國內社會而言,如今全社會上下都投入脫貧攻堅戰,著力解決偏遠貧困地區人民的吃飯問題,卻仍有一部分人在大肆浪費,豈不滑稽?
有人說,中國人飲食鋪張的習慣,源于對過去貧困日子的“補償心態”,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窮怕了”“餓怕了”。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經歷深深烙印在幾代中國人的心中,如今雖然日子好了,但總怕吃不飽、吃不夠的心態還沒有扭轉,發展到極致,就成了鋪張浪費。這種溯源或許有道理,但是粗暴地將餐桌食物多寡等同于“面子”甚至是“財富”“地位”的心態卻是斷然不可取的。
更為重要的是,在一些特殊的場合,這種心態還會因社會權力結構、財富地位等被異化,成為滋生腐敗的土壤。這些年,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嚴格落實,機關企事業單位公款吃喝的現象得到了極大遏制,但是就筆者觀察而言,“堂堂一個領導,總不能讓人吃盒飯”“吃飯不上茅臺酒,你讓人面子往哪兒放”的心態仍然有很大市場,而由此產生的餐飲浪費則不計其數。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文明高度繁榮、科技愈加發達的時代,如果還是只能用食物來佐證“好客”“尊貴”或某種優越感,或者對各類“大胃王”吃播的惡俗表演津津樂道,那追求未免太低了。
中華餐飲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世界上最“懂吃”的族群之一,中國人對于“吃”向來重視,向來講究。但是翻遍美食家們的作品,無論是袁枚的《隨園食單》、汪曾祺的《人間有味》,還是今天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家們都不曾將價格貴不貴、量多不多、餐廳高不高檔列入飲食文化的精華部分。事實上,無論是高大上的五星級餐廳,還是路邊攤、“蒼蠅館子”,都頻繁出現在美食家們的作品中,鮑魚海參吃得有排場、有面子,街邊螺螄粉、臭豆腐也別有風味。
歸根結底,如今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物質也更加豐富,追求吃無可厚非。但如何吃得健康、吃得優雅、吃得有文化,才是在餐飲文化領域應有的追求。如果一定要“攀比”,何不換種攀比方式呢?(文丨朝暾)
全國婦聯迅速發出倡議 制止餐飲浪費 廣大婦女和家庭 聞風而動一馬當先 主張情感盛宴 拒絕食物剩宴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餐飲浪費,一方面是部分消費者的顯擺心態在作怪,另一方面,供給端也需要從自身找找原因。
10月14日,在芬蘭赫爾辛基的郵政大樓餐廳內,中國烹飪協會廚師向來賓展示拔絲紅薯。新華社發(馬蒂·馬蒂凱寧攝) 10月14日,在芬蘭赫爾辛基的郵政大樓餐廳內,芬蘭農業林業部常務秘書胡蘇-卡利奧觀看中國烹飪協會廚師雕刻的菜品《花前月下》。
該基地將充分發揮雙方在資源、人才、資金、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面向全國打造千億級食品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項目全面啟動后,將整合國內外食品企業開展原材料采購、產品研發、生產加工、銷售貿易、冷鏈物流、供應鏈金融等業務,實現產融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