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7日10:18 來源:人民網
本版照片由王國棟 夏連琪 攝
在畫家眼里,綠色是對大自然最樸實無華的寫真;在作家眼里,綠色是充滿活力的生命色彩,但對于生活在三江之源的青海兒女而言,綠色是綻放著可持續之光的生態底色和發展幸福色,生機盎然、厚積薄發。
透過“生態之窗”透視青海高質量發展成色,青海人無不為此時涌動在青海大地上的綠色“春潮”而歡呼鼓舞。從幾年前誓讓“一江清水向東流”、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擔當,到如今統籌“五個示范省建設”、強化“四種經濟形態引領”的發展實踐,立足生態保護探索唱響綠色發展旋律,青海正在以綠為進厚植發展底蘊。
支撐發展的綠色作為
今天,我們行走于廣袤的青海大地,從湟水之濱到三江源頭,從祁連山深處到柴達木盆地,那一抹抹綠色如飄帶又如畫屏,無不釋放出發展的生機,讓人真切感受到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美景,是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欣慰和感動。
感動,在于通過多少年艱苦卓絕的努力,保護生態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和一致行動,無論是從各級黨委政府的戰略部署、項目實施,還是到草原深處牧民群眾力所能及的環保行動,自上而下已然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踐行者。
在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有一支全民參與生態環保的隊伍,在每個月固定的環境衛生整治日,他們紛紛走上街頭村巷,也有人深入草原,一起撿拾垃圾扮靚家園。從最早民眾自發的行動至今,河曲草原上已涌現出很多個環保隊伍,也正是這一場全民參與的行動,引領著河南縣保護生態環境的新潮流。
反觀河南縣全民保護環境的生態美德,最有力的“推手”是一場長達16年之久的“禁塑”行動,在一個又一個保護環境的小行動中,構筑起從全域無垃圾向全域無廢轉型的大效應,現今河南縣成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以“禁塑”為著力點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因為少了塑料袋、塑料瓶等垃圾污染,物草豐美的河曲草原成為高原特色農牧業的發展“高地”,從這里走出的雪多牦牛以綠色、有機、無污染著稱,正在全國各地打響“青字號”品牌。而高原特色農牧業支撐起的種養殖合作社又成為牧民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支撐起群眾的幸福生活,大家享受著生態“紅利”奔向小康生活。
從“天河之南”再到省會西寧,2019年作為全國試點省份之一正式啟動“無廢城市”建設,這份底氣是因為西寧市土壤環境管理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一直在全省走在前列的卓而不凡,這也充分映射出青海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心。
近年來,我省精心組織推進土壤污染詳查,完成全省化學原料和化學成品制造、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15個重點行業、605家企業用地調查信息采集工作和初步成果集成,啟動重點行業企業高度關注地塊調查工作。
同時,我省科學合理實施污染場地修復,印發《青海省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2018至2025年)》,實施西寧市城東區付家寨區域鎘污染地下水風險防控工程等重點項目,完成西寧市原湟中鑫飛化工廠和小峽民小公路鎘污染場地風險管控項目。
鞏固發展的綠色產業
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源,擁有世界最大面積的高原濕地、高寒草原、灌木叢和森林等生態系統……
據“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及生態資產評估”項目成果顯示,全省生態資產總價值為18.39萬億元,每年的生態服務價值7300億元,這是青海的生態“底色”,更是青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底氣”。
也正是這些富集且獨特的生態資源,造就了一批批綠色向前、結構向優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光伏、風電、鋰電、鹽湖化工等產業在綠色中孕育新“機”,釋放動能。
充分利用豐富的光照、風能等資源,打破地域等瓶頸,在短板中覓得新機,從早些年的布局光伏、光熱、風電產業,再到創建清潔能源示范省,青海又一次探索出了符合省情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
前不久,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式啟動送電,作為世界首條清潔能源輸送通道,每年400億千瓦時清潔電量不僅“電亮”了青海經濟發展活力,更彰顯了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全力推動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的堅定意志。
和它同樣刷新世界紀錄的,還有今年5月起青海連續100天對三江源16個縣和1個鎮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從“綠電7日”到“綠電9日”再到“綠電15日”,一次次刷新的不僅僅是數字,更展現著青海從原材料供給、光伏組件加工、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等清潔能源全產業鏈條的縱深推進。
截至2020年4月,我省水電、太陽能、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801萬千瓦,占全省總裝機規模的87.7%,其中新能源裝機達到1609萬千瓦,占比達到50.4%,是全國新能源裝機占比最高的省份。
得益于堅固的清潔能源支撐,今年我省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正式啟動清潔供暖示范縣建設,將積極探索三江源地區清潔供暖新模式,為筑牢“中華水塔”奠定堅實基礎。
以綠色“定調”產業發展結構,受益的不僅是清潔能源產業,循環經濟也成為青海綠色發展的又一強勁支撐。從省會西寧的各大工業園區到瀚海戈壁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一條條“吃干榨盡”的生產線陸續投產,一個個蓬勃發展的支撐項目落地生根,一項項與時俱進的科技創新方案變成施工圖……從過去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到如今以綠色為基調的產業鏈,正向世人展現著青海發展循環經濟邁出的鏗鏘步伐。
2005年,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成為國家首批13個循環經濟產業試點園區之一,青海開啟了在經濟轉型征程的新實踐;2012年,省委省政府研究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并逐步轉化成全省上下的高度共識和一致行動;今年全省兩會,我省再一次對發展循環經濟作出全面部署。
時間的脈絡串聯起青海探索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徑,也映射出保護與發展的辯證統一。當前的青海大地上,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已基本實現國務院批復的循環型產業體系構建目標;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順利通過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單位驗收;海東工業園初步構建了“高新輕優”八大循環產業體系,基本實現園區產業間循環鏈接、企業間關聯發展、廢物間循環利用的發展格局,三大園區已成為帶動全省循環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助力發展的綠色行動
當三江源成為展示青海大美的靚麗窗口,青海湖成為水、鳥、魚及其他野生動物的共生樂園,祁連山國家公園著力打造生態“高地”筑牢中國西部的生態安全屏障,今日青海不僅掀開了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的大幕,而且邁出了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的步伐,在當前全省深入實施“一優兩高”的關鍵時期,此舉可謂是風正帆舉正當時。
2019年,青海高原特色農畜產品迎來跨越式發展,省部共建啟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創建工作,從過去“藏在深閨人不識”到“青字號”農產品走出省門甚至邁出國門,在助力青海經濟增長的同時,更是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奉獻。
自開啟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至今,青海扎實推進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魚等高原特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產業,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以黃南州為例,加快構建牦牛生產體系、加工體系、經營體系全產業鏈,目前“澤庫黑牦牛”被認證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雪多牦牛”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
只要品嘗過青海的牛羊肉,定會對肉鮮味美所稱贊,而這高品質的背后更應看到青海獨一無二的生態資源。青海地處青藏高原,因地域、氣候所限制,草原成為了十分稀缺的生態資源,讓青海人民深知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在保護生態的實際行動中,創造出一系列綠色、有機、無污染的農畜產品,并憑借過硬質量和口感成為越來越多家庭鐘愛的美味。
不僅如此,作為青海推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的又一“重磅”利好, 青海柴達木枸杞又于近日上榜首批中國100個地理標志產品,并被納入歐盟保護品牌名錄。據了解,目前青海枸杞種植面積達4.97萬公頃,是全國第二大枸杞產區。柴達木枸杞作為青海枸杞中的佼佼者,也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之一。
在此基礎上,我省正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今年全省試點面積擴大到20萬公頃,目前試點面積已播種各類作物5.2萬公頃以上。
今天的青海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實際,一、二、三產業發展各具特色,讓綠水青山有“顏值”、金山銀山有“價值”,相信綠色前進的青海必將造就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奇跡。
目前,屏邊全縣已累計發展以荔枝、獼猴桃、枇杷為主的水果種植39.2萬畝,發展以杉木、榿木為主的用材林105萬畝,發展以草果、砂仁為主的林下中藥材31萬畝。屏邊縣縣長李雄文告訴記者,屏邊縣將苗繡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大力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苗繡產業。
“當前,我國已經實現了專利、商標、地理標志等知識產權的全方位、立體化保護,基本建立起了符合國際通行規則、門類較為齊全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秀成介紹,根據他們的研究報告,2010年至2019年,中國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由100提升至279.2,中國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等“全鏈條”發展水平大幅提升。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累計批準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385個,累計注冊地理標志商標5935件,核準專用標志使用企業9224家,建設24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涵蓋所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以及“三區三州”。
11月18日的《人民日報》“一線行走”欄目刊發了一篇文章,今年3月,浙江金華婺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李良才到箬陽鄉例行走訪發現,鄉里的茶企和茶農一個個眉頭緊蹙,似乎遇到了什么困難。
昨日下午,不少市民帶著孩子走進CCD,“打卡”全新網紅地——鄭州大劇院,在這座美麗的“黃河帆影、藝術之舟”建筑前合影留念。
法國駐華大使羅梁在上海啟動“品味法國”品牌推廣活動。新華社記者吳宇攝 新華社上海11月7日電(記者吳宇 李娜)10家法國食品企業6日在此間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集體亮相,向中國消費者發起“美食攻勢”。
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盤山縣太平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凱。郭凱認為,“通過推進農業機械化助力脫貧攻堅,而且不斷擴大投入發展現代農業,壯大經濟實力,才能使貧困戶脫貧不返貧,致富有底氣。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四川境內黃河干流河道長174公里,流域面積為1.87萬平方公里,涉及阿壩州阿壩縣、紅原縣、若爾蓋縣、松潘縣和甘孜州的石渠縣5個縣。
(記者林露)秋色醉人,碩果累累。通過打造以金釵石斛品牌文化為主,集休閑、養身,融入獨具特色的旅游棧道、觀亭覽石,配以鄉村農家特色飲食,該地成為赤水觀光旅游路線上的一張新名片。
黃河,橫亙于我國中部的世界巨川,發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長5464km,流域面積79.5萬km2。在眾多水利工程中,河南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可以說是黃河治理開發的關鍵控制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