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10:3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張泉)“桑植白茶”2019年產值達2.28億元;“霍山石斛”獲得地理標志保護后直接帶動200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6000余元……記者從26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獲悉,我國地理標志產品相關產值已突破1萬億元,發展地理標志特色產業已成為各地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實施精準脫貧的一條重要途徑。
“地理標志承載著特定區域的公共利益,地理標志特色產業是增強‘造血功能’、實現富農興農的長遠之計。”國家知識產權局運用促進司司長雷筱云說,和經濟發達的地方相比,貧困地區地理標志的資源優勢更加明顯。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累計批準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385個,累計注冊地理標志商標5935件,核準專用標志使用企業9224家,建設24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涵蓋所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以及“三區三州”。
2019年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等貧困地區開展實施21個國家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項目。目前已累計直接投入引導資金逾1000萬元,覆蓋17個中西部省份的43個國家級貧困縣,涉及“大同黃花”等32件地理標志。當地政府已配套投入超過1.2億元,涉及地理標志產業產值逾210億元,相關產品加工、商業物流、旅游業等產值40億元,有效激發了貧困戶內生發展動力,帶動從業貧困人口超過60萬人。
雷筱云說,未來將繼續推進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注重“提能力、建機制、育品牌”,加強對貧困地區地理標志的業務指導;強化多方面協調聯動,構建務實有效長效推進機制;突出品牌價值提升,促進特色產業融合發展。
目前,屏邊全縣已累計發展以荔枝、獼猴桃、枇杷為主的水果種植39.2萬畝,發展以杉木、榿木為主的用材林105萬畝,發展以草果、砂仁為主的林下中藥材31萬畝。屏邊縣縣長李雄文告訴記者,屏邊縣將苗繡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大力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苗繡產業。
“當前,我國已經實現了專利、商標、地理標志等知識產權的全方位、立體化保護,基本建立起了符合國際通行規則、門類較為齊全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韓秀成介紹,根據他們的研究報告,2010年至2019年,中國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由100提升至279.2,中國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等“全鏈條”發展水平大幅提升。
11月18日的《人民日報》“一線行走”欄目刊發了一篇文章,今年3月,浙江金華婺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李良才到箬陽鄉例行走訪發現,鄉里的茶企和茶農一個個眉頭緊蹙,似乎遇到了什么困難。
昨日下午,不少市民帶著孩子走進CCD,“打卡”全新網紅地——鄭州大劇院,在這座美麗的“黃河帆影、藝術之舟”建筑前合影留念。
法國駐華大使羅梁在上海啟動“品味法國”品牌推廣活動。新華社記者吳宇攝 新華社上海11月7日電(記者吳宇 李娜)10家法國食品企業6日在此間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集體亮相,向中國消費者發起“美食攻勢”。
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盤山縣太平凱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凱。郭凱認為,“通過推進農業機械化助力脫貧攻堅,而且不斷擴大投入發展現代農業,壯大經濟實力,才能使貧困戶脫貧不返貧,致富有底氣。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四川境內黃河干流河道長174公里,流域面積為1.87萬平方公里,涉及阿壩州阿壩縣、紅原縣、若爾蓋縣、松潘縣和甘孜州的石渠縣5個縣。
(記者林露)秋色醉人,碩果累累。通過打造以金釵石斛品牌文化為主,集休閑、養身,融入獨具特色的旅游棧道、觀亭覽石,配以鄉村農家特色飲食,該地成為赤水觀光旅游路線上的一張新名片。
黃河,橫亙于我國中部的世界巨川,發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長5464km,流域面積79.5萬km2。在眾多水利工程中,河南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可以說是黃河治理開發的關鍵控制性工程。
實踐證明,堅持以生態優先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以綠色發展激活產業鏈,寧夏蹚出了因生態而興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資源圖片) 賀蘭山是寧夏的“父親山”,不僅為寧夏平原阻擋了沙漠、寒流的侵蝕,更以豐富的煤炭資源養育著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