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0日16:15 來源:中國搜索
7月29日上午,“決勝2020 鄉村振興看河南”采風團走進河南省夏邑縣會亭鎮,參觀這里的打火機生產企業。
7月29日上午,“決勝2020 鄉村振興看河南”采風團走進河南省夏邑縣會亭鎮,參觀這里的打火機生產企業。
在生產繁忙的車間里,70多歲的杜何氏正在流水線上挑揀擺放打火機成品。“活不累,每天七八十元,每月能掙兩千多元。”杜何氏笑著告訴采風團記者。像杜何氏這樣的老人,工廠還有三十多人,每月增收兩千多元。
會亭鎮打火機產業起始于上世紀90年代,經過多年培育,現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一次性打火機和配件生產及出口加工基地,形成了以會亭為中心、輻射周邊8個鄉鎮的產業集群,全鎮年產銷打火機50億只,其中出口打火機26億只,打火機及相關產業實現產值25億元。
打火機生產行業是一個能夠充分運用各層次勞動力的富民產業,這就抓住了農村留守婦女、老人等“半勞力”的特點,因勢利導安排適合其特點和需求的工種,技能門檻較低,增收效果較好,讓“半勞力、弱勞力”們能夠盡快上手,足不出村即能實現穩定就業、持續增收。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會亭鎮以新達、政欣、鵬遠等打火機企業為龍頭,引導全鎮72家規模以上打火機組裝和配件生產企業上下聯動,發揮自身用工優勢,把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增收、脫貧致富作為一項重要責任,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認真落實黨委、政府提出的“三包一保”保姆式精準扶貧模式,入廠“包”務工,崗位“包”安置,技能“包”培訓,收入“保”底數。
夏邑縣新達塑膠有限公司先后與59戶貧困戶對接,根據各貧困戶就業人員的特點,因人設崗,為他們提供崗位74個。這些貧困人口上崗后,保證每人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低于2000千元的,企業給予補貼。
貧困戶常興利由于本人常年有病,兒子智力障礙,生活困難。在村黨支部和包村干部的聯系對接下,常興利的妻子、兒子進入到新達公司務工,每月收入達3800元,當年就摘掉了‘窮帽子’。對此老常很是滿意,他激動地說:“這真是產業幫扶到人到戶、打火機照亮脫貧路。”
2014年以來,全鎮打火機制造企業共為全鎮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2200個,占全鎮貧困人口的50%以上,其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達到835人,每人月工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實現了“當年就業,當年脫貧,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
五年前的春天,在中原崛起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河南,為河南指明了打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能力建設、新型城鎮化等“四張牌”,提出了“中原更加出彩”的殷殷要求,給河南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吳剛說話的底氣,來自該鎮黨委書記趙大青2018年所創新的“名譽村長”選聘模式。3年的實踐證明,該模式有助于鄉村振興,能幫助村子解決大事、難事以及協調閑事。
稻田片片金黃、烏桕紅染山間、木籽如星空點綴,初冬時節,筆者走進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余子店烏桕谷,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自然油畫入目來,稻田里、田埂間,游客們正在用手機記錄這如畫美景。
新農人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如何打造一支覆蓋生產、流通、營銷全產業鏈的農村雙創力量?新農人又如何嘗試互聯網+技術? 11月21日,
應引進新的技術人才。人才在智慧農業的應用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當下種田的農民大多為中老年人,這部分人的接受能力較差,對新事物的發展不敏感。而青年人才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引進青年人才,并在科技公司及各級農科院的幫助下,才能更好地應用智慧農業,利用智慧農業增產增收,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當好鄉村振興“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