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8日19:3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7月28日在法國該組織總部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
習近平指出,科學無國界,創新無止境。國際科技合作對于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愿望,計劃實施以來,中方始終恪守國際承諾,中國企業和科研人員勇挑重擔,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為計劃的順利推進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十多年來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充分證明,開放交流是探索科學前沿的關鍵路徑。
習近平強調,當前,全球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攜手前行、共克時艱。中方愿繼續同各方加強科研交流合作,合力突破重大關鍵科學和技術,推進全球科技創新,為增進各國人民福祉、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于2006年正式簽約加入該計劃。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
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19%;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十三五”時期,我國深入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改革,持續完善科技人才計劃體系,高等院校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進一步提升。
題:胸懷祖國服務人民 淡泊名利敢于創造——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科技工作者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大家表示,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胸懷祖國、服務人民,不計名利、敢于創造,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近年來,我國加快落實改革舉措,進一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速成果轉移轉化,為科技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熱解讀8月19日,在安徽省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安徽創新館,了解安徽省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情況。重大科技成果發布,致信勉勵研發人員……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在用實際行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中國“智”造。
8月19日,在安徽省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安徽創新館,了解安徽省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情況。重大科技成果發布,致信勉勵研發人員……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在用實際行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中國“智”造。
在28日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三、四季度要乘勢而上,鞏固擴大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成果,努力彌補上半年的損失。12日,習近平對進一步做好防汛救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力搶險救援,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正式啟動。ITER官網供圖 圖為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作為我國核聚變領域第一座大科學工程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為我國核聚變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培養了人才隊伍。
△聯播視頻丨習近平出席建成暨開通儀式并宣布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總臺央視記者王哈男拍攝)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去年9月向孫家棟頒授“共和國勛章”。2015年,楊長風接替孫家棟院士擔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帶領團隊繼續為航天夢奮斗。
回望過去,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給予我們以深厚文化底蘊與自信;鳥瞰當下,我國科技又在時代前沿,不斷進步。△資料圖:“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上的氣調保鮮裝置(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