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8日15:23 來源:人民網
歷史,是洛陽的一張名片;今朝,是洛陽的一抹新顏。
洛陽是河南省的歷史文化古都,承載了中華文明的無數精彩篇章。古老的城市底蘊帶給人們自信與自豪,脫貧小康的新發展在人們臉上洋溢著安寧與幸福。
近日,決勝2020“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河南省,就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開啟調研采訪,感受洛陽市全面脫貧,走向小康所展現的新成效、新變革、新突破。
新成效——讓城市定義宜居
洛陽興洛湖公園。人民網鄂智超 攝
夏日的興洛湖公園,荷花盛開。湖邊的棧道旁,來自湖北的李女士帶著兩個孩子在長椅上讀著故事書。“這里環境很好,每天都會帶著孩子們來這里轉轉,趕上了荷花正當季。”
她向記者介紹,周六特意一早來到這里,打算從公園內“城市驛站”免費借閱兒童故事書。“2008年我們從湖北來到洛陽生活,發現這里有很多可以帶孩子玩的場地,而現在家附近就有興洛湖公園,更方便了。”
“城市驛站”內書屋一角。人民網鄂智超 攝
集多種便民功能于一體的“城市驛站”已成為洛陽文化建設的一大特色。這里整合了城市書房、志愿者服務中心、黨員之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便民超市、公廁、開水間等便民設施為一體。
“早上8點就來排隊,8點半就滿員了!”在洛陽就讀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趙女士告訴記者,“城市驛站”和市區中建立的“城市書房”已成為學生們最為推崇的自習地點。
劉長鎖老師在授課。人民網鄂智超 攝
劉長鎖愛好音樂,退休后在這里自愿為中老人教授聲樂與樂器課。“我們成立才一年時間,已經有500人參與了音樂興趣班,安排二胡、古箏、馬頭琴等課程,在這里感受到了共同的興趣,老有所樂。”
小康不只是經濟上的小康,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從前無人管理的淺草灘,經過改造后落成興洛湖公園,提升了城市宜居環境。“城市驛站”成為了有人氣、存“溫度”的公共空間,生活舒適性得到提升。
與之類似,洛陽建立的市民之家,將行政審批、綜合政務、訴求辦理、行政監察、教育展示結為一體,還提供不動產登記、醫院、水電燃氣、銀行結算等服務,入駐單位69家,設立業務辦理窗口262個,進駐審批及服務事項1200項。以往辦事復雜的流程與交通成本,現在只要去一個地方“一樓式辦公”,讓宜居一詞有了更全面、更“地道”的新定義。
新變革——讓歷史變成財富
來到洛陽市重慶路街道,路側的紅色磚瓦建筑流露出濃烈的蘇聯式風格。這里是澗西區重慶路第二社區,也是焦裕祿洛陽故居所在地。剛穿過紅磚砌成的大門,就傳來了歡快的音樂伴奏聲——社區公園內一組舞蹈隊正在排練,今年68歲的夏稀芳是其中的一員。
重二社區保存完好的蘇聯式建筑。人民網鄂智超 攝
“我從小就跟隨父親來到重二社區,可以稱作是這里的第二代居民。”一提起社區往事,她便講個不停,“父親與焦裕祿書記是工友,今年已經99啦!”
如今,夏稀芳擔任了社區婦聯副主席、社區巾幗志愿服務隊長,還組建了重二社區藝術團,創作了不少歌舞作品。
她向記者介紹:“我們社區改造前,路面不好、綠化也不到位,現在改造后,路面變得更加有序,花園綠化大幅增加,整體環境得到很大提升。社區還開展很多興趣活動,居民聚在一起經常聊天,聊從前到現在的變化。”
重二社區藝術團表演。人民網鄂智超 攝
重二社區書記李亞娟介紹,兩年前重二社區啟動了“微改造”工程,加裝門禁設施、充電樁,新建休閑廣場、解決亂停亂堆,三線管網全部入地。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二社區在保留蘇聯式建筑風格的同時,內在設施已完全現代化。
社區內還配備了養老服務中心,這里的負責人謝杏麗向記者表示,“去年3月養老服務中心正式運營后,推出了本社區老人早餐2元、午餐晚餐8折的優惠,如今每頓固定就餐人數就有一百多人,辦理智慧養老服務卡的人數也超過一千名。”就餐之余,老人們還可以到養老服務中心的活動室、圖書室、棋牌室里參加免費的休閑娛樂項目。
改造現有老舊小區,保持歷史風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成為洛陽具有代表性的實踐之路。重慶路街道二社區先后被國家、省、市分別授予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河南省優秀志愿服務社區、洛陽市優秀志愿服務團隊等榮譽稱號。
與此同時,洛陽正在向人們展現歷史價值的新內涵。
“媽媽快來看我的新發現!”洛陽博物館珍寶展廳內,小女孩睜大雙眼,注視著面前的“泥塑人面像”,仿佛“穿越”了一千多年的時光歲月。
洛陽博物館內游客在為展品拍照。人民網鄂智超 攝
洛陽是夏、商、東周、漢魏、隋唐的“五大都城”遺址所在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今年3月,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在談到“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具有洛陽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子”時提出要做好傳承文章,把歷史文脈延續下去,打造“東方博物館之都”。
截至目前,這座“東方博物館之都”已初具規模。洛陽契約文書博物館、中共洛陽組誕生地紀念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17座博物館相繼開放,博物館總數從“十三五”之前的60家增長到目前的82家,今年底博物館總數將達到100家。其中,洛陽市82座博物館中有79座向社會免費開放,公益屬性被擺在了突出位置,為精神文明小康建設添磚加瓦。
洛陽市城市規劃展示館展示的古代洛陽城模型。人民網鄂智超 攝
記者來到洛陽市城市規劃展示館,看到這里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后,洛陽城市建設的整體發展進程。
在這片匯聚了各時期歷史名城的土地上,新的城市建設規劃至今經歷了從1956年至2020年之間共四個時期,陸續在老城區基礎上,設立澗西區、洛龍區、高新區、吉利區等各具特色的功能區域,將現代生活與歷史文明融合于一身。
洛陽的城市建設時刻都在進行著。在澗西區正在建設的牡丹廣場,工人們正在忙碌地進行地表鋪裝作業。這里的地下空間將誕生洛陽1號線、3號線地鐵的交匯車站,建成后將形成最下層跑地鐵、中間設地鐵站與商業區,地面為公園廣場的立體布局。
多年前,蘇聯城市規劃專家曾設定這里為工業園區與居住區之間的“緩沖帶”;今后,這里將成為洛陽市的一個“城市綠島”。
新突破——讓小康走向更遠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洛陽是河南省扶貧開發重點區域,曾有著5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個省定貧困縣,728個貧困村。其中,位于洛陽城區西南嵩縣黃莊鄉三合村成為了脫貧成效的致富典型。
嵩縣黃莊鄉三合村風貌。人民網鄂智超 攝
張嵩現是三合村出了名的“養蜂人”,自幼生長在三合村豆腐店組,由于右腿殘疾,行動一直不便。記者沿著三合村主干道旁的一條水泥路拐上山,曲曲折折間已有些氣喘吁吁,在小路盡頭就是張嵩現的家。
“2014年,自己被村里評為貧困戶,感覺到不光彩,所以心里想一定要擺脫這頂帽子。”張嵩現聊起如何靠養蜂致富,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我曾經嘗試過做百貨商店、裁縫、修摩托車等工作,但都沒能解決溫飽。”后來,村里的干部三天兩頭往家里跑,在他們的幫助下,張嵩現認為應該擴大規模做養蜂。
脫貧戶張嵩現。人民網鄂智超 攝
如今,“鐵拐張”已成為張嵩現自己的蜂蜜產品品牌,通過線上銷售,熱銷時一個月能賣出一兩千斤蜂蜜,去年一年賺了十幾萬元,他的蜂蜜也走向了全國各地。養蜂讓張嵩現一舉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先后被鄉里、縣里評為“脫貧光榮戶”。而脫貧后,張嵩現通過扶貧搬遷分到了一套新房,還在網上銷售結識了現在的妻子還成了家。
在張嵩現家的墻上,記者注意到了一個具有“精準扶貧”標識的二維碼,通過手機掃描,便能顯示張嵩現的基本脫貧情況。
洛陽市扶貧開發辦公室總經濟師丁雪峰向記者展示了這塊二維碼背后的“學問”。“洛陽市智慧扶貧信息系統,采用了大數據技術,破解數據共享難、基層治理方式和調查手段落后、負擔過重等4大難題。”她表示,通過建立起創新的信息系統,從前的信息孤島被打破,困難戶與行業部門、省系統同源,數據得以共享。
洛陽市智慧扶貧信息系統APP。人民網鄂智超 攝
丁雪峰舉例說:“以前,村干部們挨家挨戶走訪貧困群眾需要填寫不少信息表格,但這些花了大力氣、大把時間收集的情況卻難以做到與各部門信息實時共享。”現在,縣鄉村干部不需要填寫表格,只需使用電腦或手機APP就能查詢具體幫扶信息,“核查+采集”數據匹配實現系統全自動運行,哪里有問題就自動反饋給有關部門關注,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基層干部就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幫助群眾發展生產、解決實際困難上了。
通過這套系統,村民家門口不再掛起“貧困戶”的牌子,這不僅解決了掛牌的“臉面”問題,還記錄了動態信息,做到即查即看。貧困戶家中還可保留系統通過數據自動生成的“幫扶措施溫馨提示卡”,其中顯示了每戶享受了哪些幫扶、進展如何、是否受益、是否成功脫貧退出幫扶等一目了然,通過大數據的幫助,實現了“真脫貧、脫真貧”的使命。
隨著智慧扶貧平臺的建立,洛陽市已打通了針對健康扶貧、就業扶貧、生態扶貧、產業扶貧、殘疾人幫扶在內的10大領域、23個行業職能部門;該系統僅上線一周,就完成全市有脫貧攻堅任務的142個鄉鎮、2658個行政村重點工作推進情況和13萬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精準幫扶臺賬。
“不能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是對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經過不懈努力,洛陽市累計實現47.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減幅94.99%,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9.1%下降到2019年底的0.5%,719個貧困村退出,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攻堅取得了實質性成就。
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的直播同樣豐富多彩,兩個新媒體以《跟著黃河入大海》為題,將洛陽特色文旅產品向廣大網友進行了推薦。澄泥硯是用黃河泥經多個工藝流程制成的硯臺,是洛陽特產,是黃河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核心提示:近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河南省,就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開啟調研采訪,感受洛陽市全面脫貧,走向小康所展現的新成效、新變革、新突破。
洛陽是河南省的歷史文化古都,承載了中華文明的無數精彩篇章。近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河南省,就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開啟調研采訪,感受洛陽市全面脫貧,走向小康所展現的新成效、新變革、新突破。
▲6月5日晚,游客在夜幕下欣賞如夢似幻的洛陽龍門石窟。黃政偉攝 本報訊(記者宋敏田宜龍李宗寬)龍門石窟夜游、老城十字街擼串、隋唐洛陽城看燈……河南旅客可以坐著高鐵去洛陽等地逛夜市了。
如何科學有效地對文物、遺址進行保護展示,延續歷史文脈,保護中華文明,是古都洛陽的一道必答題。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分布在廣闊大地上的遺址、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才能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
3月下旬,隨著加快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及鄭州城市建設三年計劃的相繼出臺,河南在打造鄭州、洛陽“雙引擎”的城市布局上摁下快進鍵。而在河南省社科院院長谷建全看來,目前河南打造的鄭洛“雙引擎”戰略對中原城市群的建設更有時代意義。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位于河南洛陽偃師市翟鎮鎮,占地面積約246畝,總建筑面積約3.2萬平方米,包括公共區域、業務區域、行政區域及早期中國研究中心四個部分,總投資約6.3億元。
從空中俯瞰整個建筑,博物館像一條盤旋的龍,表達著二里頭遺址是整個洛陽文化資源的龍頭河南商報記者王訪賢/攝
“酒祖圣地、山水汝陽”,汝陽縣委書記潘峰帶領游客共同領略“醉美汝陽”的奇山秀水和燦爛文明,品杜康、賞杜鵑。” 黨政領導精彩發揮,講故事特色鮮明,全媒體融合推廣,讓本次文旅推介活動產生了現象級的傳播效果。
據悉,洛陽市多年來緊緊圍繞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目標,著力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加快推動洛陽旅游由“老三篇”向“新三篇”轉變、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變。